10月25—
代表團通過座談和實地調研,感受到了三個中東歐國家在參與“16+1”機制和“一帶一路”倡議上的微妙差別。
總體而言,捷克學者認為當前中捷關系需要有更為務實的經濟成果來支撐,而不應做出過多的政治許諾。布拉格國際關系研究所的中國研究專家魯道夫·福斯特(Rudolf Furst)研究員、捷克國際關系學會的維特·杜斯塔爾(Vit Dostal)研究員、前捷克副外長、新絲綢之路研究會會長揚·庫霍特(Jan Kohot)以及捷克查理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的韋勒姆·賽穆雷克(Vilem Semerak)博士等專家指出,中捷雙邊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仍有待加強,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突出,更為需要解決通關程序、簽證便利等問題,并通過雙邊的聯合研究,共同來界定具體的合作領域。
波蘭和匈牙利的學者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評價相對積極,認為雙方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并進一步挖掘中東歐國家的經濟潛力。波蘭絲綢之路委員會會長、總統對外事務顧問斯拉沃米爾·馬基曼(Slawomir Majman)指出,“一帶一路”倡議首先是經濟合作,前中波貿易不平衡問題突出,波蘭在食品生產、洗碗機、礦產機械等工業制造等領域潛力巨大,需要更多向中國推廣。中波之間可以有從政府、地方、企業到次區域的多個層次合作,對中波經濟合作持樂觀展望。
匈中經濟商會會長佩特·埃爾諾(Peto Erno)、匈牙利經濟部部長辦公室首席顧問科瓦奇·伊萬(Kovacsics Ivan)、匈牙利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米克洛斯·詹尼(Miklos Szanyi)等專家強調,匈牙利在參與“16+1”機制和“一帶一路”倡議上有自己的特殊優勢:匈牙利有中東歐最大的華人社群,布達佩斯是中歐主要的商業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不僅是中國商品和資本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戶,而且提供了重要的交易和結算平臺。匈牙利作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商品和消費的橋梁,也有務實預期。當前匈中貿易雖有不平衡問題,但并不突出,中國在匈牙利的投資有助于平衡雙邊貿易關系。但是,匈牙利有大量的中小企業,缺乏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經驗和能力,需要中匈雙方共同努力改善其在國際融資、國際信用、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同時中國企業也要加強對匈牙利的政策和法規的了解,改進決策機制以提高競爭力。
此外,代表團還與中東歐專家交流了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英國脫歐后的歐洲形勢和大國關系。劉鳴與上述中東歐的研究機構探討了近期內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