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鳴,1958年3月出生于上海。目前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常務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室主任,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另外,他還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朝鮮半島研究中心、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國際關系理論、美國對東亞國家的政策、朝鮮半島安全及其與周邊大國關系。
李開盛,男,1976年生,湖南望城人。法學博士(國際關系專業),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興趣為國際關系理論史、國際倫理與中國外交,對社會時政、高教改革亦頗關心。
湯偉,男,1981年生。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后。200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國際關系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和國際關系、環境和科技外交。主持或參與國家和上海市課題多項。出版專著1部,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數篇。
目錄
第一部分地緣政治理論與實踐
地緣政治學的批判與重構: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葉成城)
布熱津斯基地緣政治思想的再詮釋(方曉志)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轉型(朱杰進)
批判地緣政治學與南極地緣政治(秦倩)
第二部分美國的亞太戰略及其影響
西方地緣政治理論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孫西輝)
美國戰略收縮與亞太秩序的未來(左希迎)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制衡邏輯——兼論中美互動的關系樣態(劉雨辰)
秩序失范、中美關系與東亞新秩序(張春滿)
第三部分東亞地緣環境
機制性嵌入與東亞地區整合的路徑選擇(周士新)
安全困境的形成與緩解——以冷戰后東北亞安全為例(王俊生)
國際公共產品的供應競爭及其出路——亞太地區二元格局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構(張春)
從安全化理論淺析21世紀中美關系的發展(劉泰廷)
第四部分中國外交戰略與政策應對
中央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后周邊外交頂層設計思考(祁懷高)
冷戰后中國海權的動力、功能與限度(楊震周云亨)
中國周邊多重安全治理機制的優化策略探析(戴軼塵)
序言
序 言
周邊地緣環境已成為中國外交面臨的一大挑戰,中日釣魚島爭端和中國與越南、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爭端尤其引人注目。與此同時,朝核、伊核、阿富汗局勢等嚴重影響地區安全的問題仍然懸而未決,而且不時有惡化的風險。除了政治安全議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進程的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浮現、中韓自由貿易區協定的草簽以及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銀行的發起等,都為中國周邊地緣經濟格局增加了新的變數。
這種變動的發生,究其根源,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全球層面的權力與戰略變動。美國視中國為最有可能的權力競爭對手,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推動了原先潛藏矛盾的表面化,一度冷卻的矛盾重新白熱化。第二是地區層面的權力與安全矛盾。日本對中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全面超越仍然心有不甘,而不少其他周邊國家也對中國崛起抱有疑慮,加上現實主權爭端的激化,地區局勢呈現更加復雜的局面。第三是國家層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要看到中國自身實力的迅速增長是地區權力與安全格局發生變動的一個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許多周邊國家或仍處于國內政治進程的轉換之中,或存在現代化進程中國家所共同面臨的民族主義思潮有增無減勢頭的問題。這種國內政治的“外溢”,也是導致中國周邊地緣環境復雜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面對這種變局,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中央調整了以前一貫將大國外交視為重中之重的思路,將周邊外交提高到一個空前突出的戰略位置。2013年10月24~25日,中央舉行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這是從未有過的。在具體的戰略、政策中,從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互聯互通、親誠惠容等一些理念的出臺,到承辦亞信峰會、堅定進行海上維權等行動的扎實推進,中國的戰略理念不可謂不新,政策力度不可謂不大。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央以“一帶一路”為重大戰略抓手,從陸上、海上兩條線對外鞏固、拓展中國的戰略空間,而周邊無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如何從理論上認清、從戰略上應對好周邊地緣環境的新變化與新趨勢,特別是就當前中國面臨的突出問題與挑戰提出具有戰略性、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不但可能推動理論上的創新,還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是理論界亟須重點關注的研究議題。
有鑒于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國際關系研究》編輯部以“周邊地緣環境新趨勢:理論分析與戰略應對”為主題,經過半年的征文、準備和籌劃,于2014年6月28~29日舉行第六屆上海全球問題青年論壇。此次論壇共邀請了全國三十位演講嘉賓,征集論文二十余篇,與會學者就地緣政治理論及其實踐、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新趨勢、東亞地緣環境分析、周邊地緣熱點問題、中國周邊地緣環境中的美國因素、周邊地緣環境變化對中國外交的影響及其應對六個分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鳴研究員做了主旨演講,《世界經濟與政治》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袁正清研究員作為特約點評專家參與點評,《國際關系研究》編輯部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傅勇研究員為會議做了總結。總的來說,雖然提交論文的代表均為青年學者,但在學術的規范性、觀點的新銳性等方面不乏可圈可點之處。本次文集即是本次會議的部分成果,雖然有部分優秀論文因為各種因素未能收入,但相信收入的文章亦基本能夠反映當前中國周邊地緣環境變化的概貌,其中的一些思考與建議也值得參考。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上海全球問題青年論壇是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發起的學術論壇,旨在聚焦有意義的學術議題,展現青年才俊風采,為學界同人提供學術交流平臺。論壇自舉辦以來,已經獲得中國國際關系學界廣大青年學者的廣泛認可和大力支持,正在向一個規范化的常設學術交流平臺邁進。我們期待新一屆論壇繼續得到學界同人的指導與支持,為繁榮我國的國際關系研究、構建國際關系青年學術共同體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