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印度洋是聯系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也是世界海上交通最為密集的海區,并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海區中心。而隨著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印度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印度洋海上通道正成為中國經濟的命脈,正因為印度洋是國際大宗能源、資源及糧食運輸必經通道的屬性,印度洋重要的戰略位置使之成為了世界主要大國地緣政治利益與資源利益交匯最密集的海上區域,印度洋海域礦產資源豐富正成為世界主要大國博弈的“新戰場”。
印度洋扼守中東石油通往亞洲和歐洲的黃金水道,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印度洋日益成為中國進口石油的能源通道與對外貿易戰略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必由之路。印度洋正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目前,印度洋海上力量的軍事態勢,主要形成了以美國第五艦隊為主要控制,印度艦隊為部分控制的現實格局。但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海軍以索馬里反海盜為契機、以中巴海軍演習為標志、以及將來組建的航母艦隊等不斷拓展將打破美國、印度等控制印度洋的局面。
中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也是一個與印度洋有著密切關系的國家。歷史上,鄭和下西洋就曾率艦隊橫渡印度洋,到達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岸諸多地方。而隨著21世紀中國的快速崛起,印度洋在中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也日趨重要。保證印度洋通道能源安全成為中國崛起中必須考量的重要問題。目前中國石油進口量的80%來自中東和非洲,經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等通道運至中國。印度洋地區是中國最可靠的石油進口地區,到2020年超過85%的石油進口必須通過印度洋航道,印度洋通道的安全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中國必須不斷提高在印度洋維護本國海洋權益的能力,不斷增強對本國海洋權益的保護力度。從西南方向大同中國通往歐洲的海上通道,以緩解目前的“馬六甲困局”。中國有責任保障印度洋航線的安全。而且,泛印度洋地區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地區,也是中國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必經之地,環印度洋地區涵蓋了41個國家:東南亞地區10國,南亞地區 5國,西亞地區11國和非洲地區14國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印度洋沿岸大多是發展中國家,也正成為中國日趨重要的貿易與投資伙伴。
隨著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等領域利益的不斷擴展,泛印度洋國家在中國周邊外交中的重要性日趨上升。為此,中國應積極在印度洋地區建立若干個戰略支點國家,積極在印度洋建立首批海外戰略主撐點,以實現中國“印度洋戰略”目標。中國的“印度洋戰略”應以開放性、包容性與和諧性為一體,不以追求制海權為目標,而以保護海上通道安全,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為目的,不斷強化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戰略存在。中國應融入多手段、多路徑的分階段實施目標,使中國的“印度洋戰略”具有可操作性,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積極發展與泛印度洋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確立對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海上優勢,為中國順利進入印度洋創造有利條件。中國應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印度洋的合作,不斷創造新的合作平臺,推進與泛印度洋地區國家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印度洋地區各類組織的活動,使中國參與印度洋事務機制化、常態化。
同時,中國應大力建設海軍,加強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尤其是要不斷加強海軍的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積極發展遠洋進攻能力。
在中國推進“印度洋戰略”進程中,中國應積極發展與印度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斷提高中、印兩國政治互信與軍事互信,減少或消除兩國關系中的雜音,中國還應加大對印度基礎設施的投資,中資企業在電力、水利、鐵路、城市交通系統和港口建設方面具有優勢,可以更好地幫助印度加快基礎設施的發展。中國與印度關系的深入發展,將有助于中國更好地實施本國的“印度洋戰略”,與印度一道共同維護好亞洲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5年10月22日。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