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最近由于中國經濟放緩、股市下跌等著實讓印度某些官員們高興了一陣子,莫迪就提出中國經濟放緩是印度的一個重大機遇,呼吁印度投資者需要抓住全球市場波動和中國經濟放緩的機會,加大投資以刺激印度的經濟增長。印度可以占據中國有可能退出的出口市場,而且,印度許多高官們甚至認為如果印度能想方設法實現8%-9%的經濟增速,印度將能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驅動器。
盡管印度人喜歡這么比,但拿印度經濟與中國經濟相比非常荒謬。現實是中國遠遠領先于印度。自1991年以來,中國曾以10%的(平均)速度增長20年之久;而印度9%以上經濟增速僅維持了3年。實際上,中國與印度根本就不在一個發展層次上,中國與印度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兩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更重要的是,中國從來就沒有把印度作為國家發展的對手和威脅。而印度卻把中國作為其發展的戰略威脅,處處與中國競爭,事事與中國比較。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的《2014-201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位列第28位,而印度只排在第71位,遠遠落后于中國。
印度不應沉溺于處處與中國比較,當中國經濟暫時放緩,印度就幸災樂禍地跳出來,諸如取代中國、印度成為發展驅動器等論調甚囂塵上。但每個去過印度的人都會發現印度趕超中國海有很長的路要走。印度國內破敗不堪的基礎設施,貧困差距隨處可見,且呈不斷加大趨勢。印度人的“好高騖遠”、不求實際的夸夸其談,而不注重改善自身生活、居住條件。至今,印度仍有一半人口沒有獨立的廁所等基本生活設施,談何超過中國。印度經濟面臨的問題也很多,包括高失業率、基礎設施的嚴重匱乏以及大量的貧困人口。今年以來印度的經濟并不樂觀。印度企業狀況也不佳,許多中小企業負債累累。而且,印度盧比已跌至兩年來最低,印度股市的拋售狂潮已抹平了莫迪上任以來曾創紀錄的年收益。印度的空氣污染也遠比中國嚴重,印度政府并沒有從根本上拿出什么具體的治理措施。
眾所周知,自1991年拉奧政府實行全面經濟改革以來,印度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經濟增速加快,綜合經濟實力提高,但在其高增長的光環下實際上也掩蓋了諸多矛盾,諸如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全國發展不平衡、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日趨擴大的貧困問題等,使印度的經濟發展并不平坦。
實際上,印度經濟改革幾乎已陷入停滯的狀態。這不僅使印度經濟失去了方向,也讓印度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失去了動力。
據世界銀行日前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印度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第一季度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6月初,標準普爾對印度的評級為BBB-,僅比垃圾級高出一級,從而使印度在金磚國家中位于最低的評級,也使印度成為前景展望為負面的惟一一家。而且標普還表示,印度有可能成為第一個失去投資級評級的金磚國家。
由于印度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在短期內無法得到解決,印度根本不可能實現其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目標。以農業為例:占印度整個國民經濟25%的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直接影響到了印度整個經濟的發展,并嚴重影響到了印度經濟長期高速發展趨勢。
盡管印度仍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但印度政府若在短時期內解決好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印度的經濟騰飛可能就是一個口號而已。
退一萬步講,即使印度在經濟增長率上超越中國,也并不能說明印度的發展水平就趕上了中國。實際情況是在很多指標上,印度都遠遠落后于中國。從經濟規模來看,按市場匯率計算,2014年中國的GDP規模為10.3萬多億美元,印度2.1萬多美元,中國的GDP是印度的GDP五倍多;中國人均收入為7583美元,是印度的4.5倍;從人均GDP來看,2014年印度人均GDP僅為 1627美元,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中國的外匯儲備為3.9萬億美元,為印度的10倍;中國的出口額為2.34萬億美元,相當于印度的7倍。
中國目前進行的結構性調整在短期內可能使其增長有所放慢,但中國領導人正在積極采取諸多措施刺激和促進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實際上,中國經濟不僅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悲觀,而且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比其他經濟大國和新興市場要好,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經濟增量卻達到了六年來的最高水平。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201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25.8%,比世界第一的美國還高出1.1個百分點,居世界第一位。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互利共贏已成為各國合作的共識,地緣政治已讓步于地緣經濟,互利合作正成為各國尋求共同發展的唯一途徑。
印度應該努力提高本國公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條件,改變處處與中國不求實際的比較,提高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水平,求真務實,真正使印度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地區性大國。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5年10月1日。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