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李因才:《聯合早報:促成和解是解決敘利亞危機當務之急》

    在紐約參加完聯合國系列峰會,并向美國總統奧巴馬表明立場后,俄羅斯總統普京毫無懸念地展開了對伊斯蘭國的空襲行動。莫斯科的加入,一方面壯大了打擊極端伊斯蘭勢力的規模和聲勢,另一方面也讓敘利亞的局勢變得更微妙復雜起來。

     國際社會在壓縮并最終鏟除伊斯蘭國這一目標上很容易達成共識,因為這一極端組織公然與整個國際社會為敵,其信奉的極端意識形態、建立政教合一國家的政治訴求、毫無區分的恐怖襲擊目標、全球范圍內招募支持者和武裝分子的運作模式、對人類文明的敵視和毀壞,都從根本上挑戰了現行的國際秩序。

     不過,在如何看待仍大權在握的阿薩德政權面前,參戰各國再次陷入可悲的分裂,尤其在莫斯科高姿態地加入軍事行動以后。在紐約峰會期間,普京和奧巴馬各執一端,陣營的分裂以及立場的對峙顯得異常刺眼。美國、法國、沙特阿拉伯要排斥阿薩德;俄羅斯、伊朗則將其視為唯一的合法政權,部分歐洲國家則態度曖昧。

     多國參與空襲可能會促成一個松散的戰時聯盟,以便協調和聯合行動。但在對待阿薩德問題上的尖銳對立,將大大削弱軍事打擊的最終成效,因為敘利亞的真正問題,在于連綿不斷的內部沖突。正是這種讓人看不到任何前景和希望的慘烈內戰,導致極端伊斯蘭勢力在那里不斷坐大,甚至堂而皇之地建立國家,并釀成1999年科索沃戰爭以來的最大難民潮和人道主義危機。

     有必要提及的是,敘利亞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外部在沖突升級過程中的負面角色難辭其咎。在內戰爆發之前,敘利亞一直是中東強國,民富國強,執地區政治之牛耳。2011年年初,反政府示威爆發并在兩個月后演變為內部沖突。在此間及此后,國際社會也像現在一樣,陷入可悲對峙。俄羅斯支持其傳統盟友阿薩德,美英法等國則將其視為暴虐政權,并公開為反政府示威及后來的反政府武裝搖旗吶喊。

     

    對國際和地區安全負有最大責任的安理會的數次表決,也演變成兩大陣營之間的對決。在這種背景下,聯合國先后派出前秘書長安南和另一位非常富有經驗的外交官普拉希米前往斡旋,最終自然都無功而返。不僅如此,兩大陣營還分別給自己支持的派別和武裝,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敘利亞的國內沖突就這樣一步步被引向不歸路,最終升級為大規模內戰。

     四年多來,政府軍和反政府軍相持不下,雙方疲憊不堪。由于內戰耗時長久,大國漸漸失去了干預的興趣,敘利亞成了一副爛攤子。這個可悲的國家不僅國家機器崩潰,還釀成難以想象的人間慘劇。2000多萬人口有超過25萬人死亡,一半以上人口流離失所。流入境外的難民總數超過450萬人,其中土耳其將近200萬人,鄰國黎巴嫩和約旦則分別接納了110萬人和90萬人。相較而言,流入歐洲的只是難民總數的一個零頭。

     面對洶涌的難民潮和比卡伊達還要危險的伊斯蘭國,國際社會無法再對這個可憐的國家冷眼旁觀,就像曾經對待索馬里那樣。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軍事打擊伊斯蘭國的同時,關鍵大國特別是美俄能就政治解決方案達成一致嗎?

     在敘利亞問題上,奧巴馬始終堅持阿薩德必須下臺。這位獲得和平獎最高殊榮的美國總統,一方面不愿再惹火燒身,在一個沒有對自身構成迫切威脅的地方,投入更多的軍事資源;另一方面也不愿毀壞自己的道德形象,與一個被稱作暴君和劊子手的統治者攜手。

     但道德的光輝很難普照現實的黑暗,反而可能促成更大的人道災難。無法回避的現實是,如果無法盡快促成國內和解,讓內戰雙方坐在一起,敘利亞的災難只會更嚴重,無論難民問題還是極端恐怖主義,兩者都不會得到解決。讓鏖戰四年的阿薩德及其支持者放棄抵抗、束手待斃,轉而由一盤散沙的反政府勢力接手,并不具有任何的建設性。當下,阿薩德只能被視為和解的對象,而非和解的障礙。未來的政治解決方案無法將之排除在外。

     2000多萬的敘利亞人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不適當干預的犧牲品,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國際社會有責任推動沖突社會的和解進程,而不是眼睜睜看著這個國家,再次淪為全球或地區大國權力博弈的舞臺。

    刊于聯合早報2015107日言論版

    作者任職于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