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除了全球權力結構沖突之外,中美之間還因為第三方的介入,產生了一種間接性結構沖突:一方對第三方負有某種安全義務,而另一方卻與第三方存在安全利益沖突,在第三方議題上本來沒有直接矛盾的中美雙方因此可能發生沖突。相較直接沖突而言,這種沖突結構面臨的變數更多,更難管控。它不但增加了中美間發生偶發性沖突的概率,更重要的是使得中美結構性緊張關系更加僵硬與持久化,并可能被第三方拖入一場重大沖突之中。要有效管控這種間接性結構沖突,就必須根據其發生的路徑,分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結構層面的管控,即中美通過“ 隔離” 戰略避免結構性的權利義務沖突;二是通過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式加強對第三方變量的管控,使其對中美關系的干擾最小化。在管控沖突的過程中,關鍵是中美均應意識到這種沖突的危害性,抑制自己利用第三方牽制對方的危險企圖,而第三方也應該在中美間奉行更加平衡、中立而非選邊站的政策。在東亞,引發中美間接性結構沖突的第三方因素眾多,而菲律賓是一個典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