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去安全化"被哥本哈根學派視為一種長期內應該實現的目標,但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境地,當前世界出現得更多的是"安全化"而非"去安全化"。此種狀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安全化"理論的自身缺陷有關。正是因為安全被視為一種主體間建構的言語行為,不愿意失去對資源與權力掌控的安全施動者才有機會延滯甚至阻止"去安全化"進程,而缺乏權力與利益聚合的聽眾常常對此無能無力。所以,要實現"去安全化"進程,就必須在理性主義的基礎上重構客觀的安全概念,一方面滿足當前安全多樣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反映一個國家在特定階段、特定情勢下的緊迫安全需求。與此同時,應該在接受客觀安全概念的基礎上,以溝通理性指引,通過對安全施動者的改良、促使聽眾更加理解為具體路徑,推動兩者建立有利于啟動和完成"去安全化"進程的良性互動機制。
【關鍵詞】 “安全化”; “去安全化”; 哥本哈根學派; 理性主義; 溝通理性;
【基金】 筆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美東亞沖突管控機制研究”(14BGJ050)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發表于《現代國際關系》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