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產業大學世界問題研究所所長東鄉和彥以“文明的沖突與安倍的應對”為題發表演講,從文明的角度提出伊斯蘭國的興起、中國崛起提出亞洲價值觀和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與西方的對峙,他們體現的是三種文明,對美歐以及日本構成重大挑戰。日本尋求自立和自身文明身份的時機已經到來,安倍首相提出擺脫戰后體制就是此種意識的體現。然而,安倍能否建立其倡導的強大日本值得懷疑,歷史問題上能否謙卑地展示真誠態度,都充滿不確定性,這是其民族主義者與現實主義者的結合體身份使然。盡管如此,東鄉教授認為,中日可以擁有共同的亞洲價值觀,也能夠找到新的共存方式,這需要雙方之間保持對話與溝通。
京都產業大學訪問學者Daniel Roh對日韓政府面臨的國際政治環境與國內社會政治情況進行分析,提出日本面臨著國家身份再定義、安倍經濟學等挑戰,其政策評價各有不同,成效有待觀察。韓國面臨著未來向何處去,經濟是否會與日本同樣面臨失去的20年,以及緩和國家內部對立等挑戰,其政策評價、成效與日本類似,均面臨諸多復雜問題。
對此,國際關系研究所劉鳴教授指出,中日在達成四點原則共識之后,中日會推進海空協商,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保持對話溝通固然很好,但是很難,中日關系需要思想更為開闊的新一代政治家來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從而尋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方法。對于未來朝鮮政治,劉鳴教授認為,如何塑造朝鮮領導人的思維至為重要,勸說、尊重朝鮮使其改變政策是極為重要的方式。此外,他還圍繞當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美政治軍事關系發展等進行了論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龔克瑜對朝鮮政治與朝核問題對東北亞大國關系影響及其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刻剖析。
雙方學者還就日本積極和平主義、中美日關系、中日韓關系、中日網絡輿論管理、中國70周年閱兵等諸多議題進行了討論。雙方認為,這種交流可以增進彼此間的溝通,學術交流的暢通對于縮小甚至消弭雙方間的認知差異、誤解有著積極的作用。雙方亦有責任對推進中日關系的改善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