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 2014年11月底,習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充分估計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強調”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如何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新外交面臨的首要挑戰。
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價值認同是核心、發展是關鍵、安全是保障、社會文化交流是基礎。從與周邊國家建立利益共同體到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打造一個中國版的“世界新秩序”。而價值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呈現出一個多元互動的組合格局,在多元共同體的共同推動下,打造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應建立在“立體、多元、跨時空”基礎之上,在構建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進程中,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應該與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南亞共同體、中東共同體乃至未來的亞太共同體相互包容、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亞洲的復興。如何實現這一不同于以往的亞洲復興對中國新外交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作為正在崛起的全球性新興大國,在全球性與地區性政治、經濟事務中,中國應主動盡可能地發出中國的聲音,適時提出中國的倡議,發揮好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應有的作用。這是中國新外交面臨的又一大挑戰。中國必須拋棄以往的“韜光養晦”政策,變在國際事務中的被動為主動,從后臺走向前臺,在國際與地區熱點問題上,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中國必須發出與之相適應的大國聲音。
在堅持和平發展,又更加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特別是在捍衛領土主權、安全和發展等重大和核心利益方面不含糊,不示弱、不退讓。中國在維護國家重大與核心利益時能夠而且應當更加自信。
如何塑造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如何全方位、建設性地推進與世界各大國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成為中國新外交第三個挑戰。
筆者長期關注和研究國際關系,認為:在構建新型大國外交進程中,中國必須拋棄零和博弈與冷戰思維,堅持交友結伴不結盟,深化雙方互利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彰顯傳統東方大國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情懷。
如何繼續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傳統周邊外交理念、如何以“親、誠、惠、容”理念,經營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成為中國新外交的第四個挑戰。
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積極推進東盟一體化的進程,將東盟作為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中國不僅要加強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經濟合作,還要強化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的政治合作與人文交流。促進次區域諸多領域的合作和互聯互通,深化域內各國發展伙伴關系,培養次區域的共同體意識。
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強化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合作、如何通為貿易往來創造更多便利、如何構建次區域更加開放的合作、如何構建一個安全健康的發展環境也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個挑戰。
而且,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處理對外關系挑戰越來越嚴峻,中國新外交面臨的挑戰也日趨增多。中國界定國家利益的難度日趨增大,外交決策面臨更多挑戰。避免對外關系惡性互動的難度不斷上升,中國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原則與方式的調整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因此,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反而不利于中國在國際政治新秩序構建中角色發揮的態勢下,在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身份轉型的進程中,中國必須清醒地加強對國家利益的全方位認識,并根本性地調整維護自身利益的原則與方式。在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構建中,中國必須拿出自己的藍圖,必須清醒、客觀地評價中國在國際新秩序中的地位與角色,審慎評估中國的國家利益,在各種國際與地區事務中,中國必須維護好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必須發揮好自己的作用。同時,中國也必須履行好本國應負的國際責任。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不斷崛起進程中,中國新外交必須積極主動地塑造好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家形象。應理性衡量和評判世界各國的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充分考慮不同文明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使中國的國家形象越來越散發出“正能量”。以包容性態度客觀對待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各種正、反兩方面的報道,使國家形象工程可持續性發展,從而推動中國在政治與文化領域的真正崛起。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評論通訊社2015年1月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