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凡認為,自2014年7月以來,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下挫和盧布迅速貶值,石油短期暴跌是俄國內外政治經濟因素的疊加結果,盧布下挫是源于俄羅斯對石油的依賴,盧布又是自由兌換貨幣,西方此次對俄制裁的動力要求國際投機資本不斷做空盧布,盧布成為今年波動性貨幣中最不穩定貨幣。石油價格暴跌也表明國際社會對新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擔憂,以及沙特、俄羅斯、利比亞和美國等石油生產大國對價格控制的分歧和博弈加劇。
孫霞副研究員做了《跨太平洋能源貿易的動力與前景》的報告,她認為,地區為單位的能源安全分析符合石油、天然氣的地理特征,也與能源安全含義的發展相適應。當前國家間能源安全越來越相互聯系,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與其他國家,甚至競爭對手或敵人的能源安全相聯系,能源安全又與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相關聯,以至于不能把它們分開來解決。因此,需要從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地緣生態的三個維度分析能源安全問題。能源安全的地緣政治屬性逐漸弱化,地緣經濟的屬性凸顯,地緣生態的屬性受到抑制。基于以上理論框架,孫霞首先分析了亞洲和北美的能源安全形勢,其次提出北美和亞太之間跨地區能源安全合作的動力在于能源問題跨地區、跨領域的互動。北美之所以關注亞洲上升經濟體的能源需求是基于能源與全球經濟與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的屬性。一個國家環境的 惡化會影響到其他國家,中國使用煤炭影響到整個亞太地區的環境質量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市場全球化到了如此地步,以致一個地區經濟的成功或失敗將可能影響到另一地區的經濟。經濟與能源之間的關系可以把地區議題轉化為國際議題,由于上升的經濟增長更需要電力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來維持這一增長。最后,作者分析了跨太平洋能源貿易的前景和影響,提出構建亞太能源安全機制是最終合作方向。作者的結論是跨太平洋的能源貿易和市場一體化將提升亞洲能源安全;技術進步和市場互補將超過政治挑戰成為決定跨地區能源安全合作的主要因素;美國將以LNG作為外交杠桿,買方市場下,中國作為最大能源市場成為各方爭取對象;逐步形成的地區間能源合作機制,將有助于其他領域增加互信,減少誤解、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