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社評:中國周邊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2013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表明了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決心,新一屆領導人也表現出了很強的改革自信。而且,從戰略角度考量,目前中國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今天的中國沒有敵人,中國也沒有外部威脅。這種和平與安定成為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繁榮的基石。任何威脅到和平的因素都會影響中國的繁榮。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崛起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中國無疑將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力量。中國成為一個積極意義上的領導者。

    在中國崛起進程中,始終需要一個持久的和平而穩定的周邊環境。

    從國家安全形勢考量,盡管中國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但中國崛起面臨諸多挑戰。

    第一、中國如何建立與美國的新型大國關系:建設性地平衡美國。

    在中國崛起進程中,中國離不開美國的支持,而美國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中國。中國與美國在亞太地區應建立起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新型大國關系,中國崛起不會影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但美國也不應該在中國崛起進程中對中國形成戰略包圍圈,甚至在亞太地區煽風點火,惟恐中國不亂。

    美國積極推動“重返亞洲”戰略無疑強化了中美兩國之間,及中國和亞洲國家之間的競爭關系。但如果中國戰略對策得當,就可以避免中美之間的公開對抗與沖突。

    因此,中國要建設性地“平衡”美國,必須避免與美國的軍事競賽。同時,中國需要根據既定的和平崛起路線,繼續把重點放在經貿合作上。

    而且,中國要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中國和美國的戰略互動越來越多地具有了全球性質。中國和美國全球范圍內的接觸政策,可以轉化成為中國“平衡”美國的有效政策。與美國全球性接觸可以把中國打造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一個有責任感又有能力履行責任的大國。 

    只有遵循合作共贏這一原則共識,中美兩國相互照顧彼此關切和利益,才能共同有效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第二、中國周邊地區成為高風險地區,周邊地區消極因素不斷上升。朝鮮半島形勢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恢復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前景暗淡。日本政治右傾化,對華政策日趨強硬,牽制中國發展和統一的戰略意圖不言而喻。日本以領土爭端與安全問題為幌子,渲染“中國威脅論”,借機調整安全政策,加強日美同盟。

    中國也開始轉變對TPP的態度,并采取了若干應對TPP新挑戰的措施,諸如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發展與金磚國家的更密切的經貿合作。推動區域合作機制的發展。中國主動提議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與東南亞國家友好合作關系,打造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上述倡議統籌經濟、貿易、科技、金融、人文等多方面合作管道,探尋與周邊國家深化合作的契合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互聯互通,將中國的發展成果惠及周邊地區。

    第三、南海問題仍然是牽制中國崛起的一塊攔路石,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周邊國家特別是與中國存在海洋領土爭議的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聯合美國等域外大國,不斷制造事端,以遏制中國崛起。而美國等大國也公開提出支持在南海搞“多邊行為準則”, 頻頻與有關國家舉行圍繞南海的軍事演習。

    盡管在經濟上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度越來越大,但在政治與安全上,中國周邊諸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一些小國對中國的戒備心理越來越大。如何降低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在政治上的不安全感已成為中國崛起的一大挑戰。

    第四、如何和平地解決周邊國家與中國的爭議問題。諸如領土與領海爭議等成為中國崛起的又一挑戰。

    中國有能力、有信心與東盟國家共同維護這一地區的和平。中國本著“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積極推動與有關國家的務實合作。

    中國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宣導合作安全,最大限度地拓展與周邊乃至世界的利益匯合,并有效應對未來周邊復雜的挑戰。

    中國主動參與區域和次區域安全合作,深化與有關各方的合作機制,增進互信。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為最終和平解決相關爭議掃除障礙。

    第五、而且,中國崛起進程中也面臨一些非傳統安全因素的挑戰:氣候變化、網路攻擊、太空武器、核擴散以及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等。而且還面臨著中國公民與企業海外安全、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等威脅的挑戰。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201482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