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基于記憶的觀念和情感,影響相關群體界定自身身份和利益,塑造社會政治行為的意愿,并為社會政治運動提供意義架構和動員的工具。因此,集體記憶在政治中存在戰略性價值。在全球化和民主化的時代,集體記憶以話語政治的形式廣泛滲入軟權力的爭奪之中。政治家和活動家也經常對集體記憶加以利用甚至濫用,以推進其自身的社會政治議程。
大屠殺記憶,以一種“憶惡(納粹主義)頌善(美國信條)”的方式,成為宣揚美國優越論的重要工具,也成為美國猶太人以及更廣泛的美國社會塑造和表達美國認同的重要途徑。
大屠殺記憶影響了美國政治意識形態的發展。弗羅姆、阿倫特等猶太裔旅美知識分子關于歐洲大陸政體的研究,對推動“極權主義范式”在美國的興起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理論范式從其建構的依據、方式和內容上都明顯打上了大屠殺記憶的烙印。
大屠殺及其留下的記憶,從根本上改變了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道義資本的分配,以及互動交往的方式。美國主流社會對猶太人充滿愧疚和同情,決心與過去決裂而改過自新,他們對猶太人已經多少喪失了道義批判的勇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補償意愿。而力量已經變得強大的猶太人,則因為悲情記憶而充滿恐懼,憤懣不平,并要求為歷史上的冤屈獲得補償,而且時刻準備對來自任何地方的危險做出非常強烈且決絕的反應。由此,大屠殺記憶在美國造就了一個強大、內聚、富有戰斗精神的親以色列政治勢力,而且還獲得了許多基督徒的同情和支持。另外,大屠殺記憶還為親以勢力提供了意義架構和動員的象征及工具,提供了用以壓制對以批判的強大輿論武器:“反猶主義”標簽。當今以色列對伊朗核危機的認知和強硬政策,也是在大屠殺陰影下生發的。
美國的大屠殺記憶除了體現猶太民族主義的訴求和認同,它也有表現和弘揚美國價值觀的一面。它通過塑造敏感化的行為體,提供意義架構和動員的工具等多種方式對戰后美國的人權外交產生重要影響。那些承載了大屠殺記憶的幸存者群體、教研群體最容易認同并投身那些即有助于捍衛猶太人安全和利益,又符合美國價值觀的人權事業。
大屠殺記憶和教育還在 20世紀末期以來成為美國新干涉主義的重要社會文化動因。從90年代“人道主義干預”理念和實踐的不斷發展,再到21世紀初反種族滅絕倡議網絡和草根運動在美國的初步形成,大屠殺記憶成為美國重新改造世界秩序和國際規范以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的重要動力之一。與大屠殺相關的事物和語匯,也由此成為強有力的象征,可以借此動員支持者,妖魔化敵手,并將一場人權運動渲染成善與惡的戰斗。類比或借喻大屠殺,是一些活動家推動美國域外干預時進行意義架構和運動動員的有效工具和常用范式。大屠殺幸存者群體和組織,以及受到大屠殺教育影響的人權,也是美國“反種族滅絕”倡議網絡主要社會成分。
目錄
第一章集體記憶的認同效應及其戰略性運用
第一節集體記憶的定義和特征
第二節集體記憶與集體身份認同
第三節集體記憶的戰略性運用及其誤用
第二章雙重認同下的大屠殺記憶
第一節納粹噩夢中的“美國夢”
第二節猶太民族主義架構下的大屠殺記憶
第三節關于美國和基督教在大屠殺中的歷史地位和責任的辯論
結語
第三章大屠殺經歷與“極權主義”理論的形塑
第一節冷戰前“極權主義”理論在美國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大屠殺記憶、冷戰與“一致極權”論的興起
結語對“一致極權”論的批評和反思
第四章大屠殺記憶與美以特殊關系
第一節 同情、懺悔和修補:美國主流社會對猶太人和以色列的態度
第二節大屠殺和美國猶太人的政治轉變
第三節大屠殺記憶在捍衛以色列中的戰略性運用
第四節大屠殺陰影下的伊朗核危機
結語
第五章大屠殺記憶、猶太人與美國人權外交
第一節猶太人參與冷戰期間的美國人權外交
第二節后冷戰時期猶太人對美國人權外交的新參與
第三節猶太人參與人權外交的動力
結語
第六章大屠殺記憶與新干涉主義文化在美國的興起
第一節美國與反“種族滅絕”國際機制
第二節人道主義危機辯論中的歷史比附
第三節反種族滅絕倡議網絡的初步形成——“拯救達爾富爾運動”
結語
結語
附錄一美國大屠殺記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事項
附錄二主要組織譯名表
附錄三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書名:大屠殺記憶與美國外交
原價:58.00元
作者:汪舒明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802326293
字數:
頁碼:34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99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