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在當代國際關系演變進程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在全球力量對比中的地位日漸擴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不斷提高,中國發展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夢”和“海洋強國”戰略,為中國施展靈活周邊外交政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地區環境則成為中國周邊政策的重要目標。
圍繞著為實現“中國夢”爭取良好外部環境,中國外交發生了與之匹配的邏輯變化。與過去相比,中國對周邊外交更為重視,既強化戰略經營,又采取剛柔并濟與區別對待的不同方略。中國強調各國應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并首次提出了從頂層設計入手強化對外交工作的布局、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務實經略周邊的周邊戰略思想。中國外交正以更加積極自信的姿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一個堅持原則與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形象。
盡管近年來中國影響力不斷上升,但周邊國家認為中國尚未承擔應有的責任。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存在價值觀差異,不利于拓展進一步合作。
中國周邊不少國家仍然處于轉型期,政局不穩趨于普遍化與常態化,周邊熱點問題不同程度升溫并且牽動全局,海洋權益爭端加劇,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問題復雜,加之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不斷深入,導致中國周邊環境更趨復雜。
中國與周邊國家相互依存日益緊密,但摩擦也在上升:特別是周邊國家對華不信任感日趨增加;周邊國家對華采取實用主義的平衡外交策略,企圖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
近年來,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新一屆中國領導人積極運籌外交全局,突出周邊在我國發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為中國和平發展爭取了良好周邊環境,同時推動了中國發展更多惠及到周邊國家與地區之中,實現了外交良好開局。
中國外交在尊重國際事務準則、國家主權和基本人權的前提下,確保國家利益最大化成為中國外交所面臨的主要選擇。
近年來,亞太國家群體性崛起,隨著中國國力的迅速上升和美國“重返亞太”,使得亞太地區日漸成為國際關系演變的重心,并決定著未來世界格局的走向。而中國周邊國家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擠壓下不得不進入了戰略再定位階段,中國已經進入大戰略博弈的關鍵期。
亞太格局的變動,使得東亞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中美“兩極格局”,但這一格局并非完全對抗,呈現出競爭與合作的態勢,中國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與周邊其他國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使雙邊、多邊合作成為周邊地區的主流。
中國需要果斷超越經濟外交思路,應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尤其是周邊關系,在繼續發揮經濟往來的潤滑作用的同時,應積極采取政治、安全、文化等手段,主動在東亞政治與安全問題上提出議題和解決方案,為東亞共同的安全提供構想、設計框架,以化解周圍國家對中國日漸強大而帶來的安全疑慮。
中國新周邊外交戰略以“睦鄰互信、互利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繁榮;平等對話、開放包容”為主要特征。
由于目前中國國內地區發展水準極不平衡,文化軟實力大大滯后于經濟發展,在國際輿論和話語權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由于新媒體崛起成為國際社會一種新的戰略工具并改變了以往的國家主導的傳播格局。全球傳播加速了價值觀的傳播,改變了過去以西方為主的資訊傳播秩序。中國周邊外交目標在走多元化道路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對外傳播戰略。
簡而言之,中國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周邊外交體系:首先,建立危機管理機制,以防止問題的滋生、蔓延和升級,避免非傳統安全挑戰向傳統安全沖突轉化,盡快恢復國家間的正常關系與合作秩序;
其次,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法律、科技等手段,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形式多樣、逐步推進、與時俱進的方式加以應對;
再次,早日實現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擴大中國的經濟影響力與政治影響力;
在經營周邊的同時,積極推進“西進”戰略,不斷擴大中國在中亞和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與安全等領域的影響力;
積極開拓海洋與開發海洋經濟,提高中國的海洋能力。維護良好的出海通道一方面需要外交手段,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中國需要盡快制定國家海洋安全戰略,積極塑造海洋安全文化。采取大陸戰略以化解海上安全壓力,以陸海均衡的發展戰略應對來自美國的戰略壓力。
中國應積極致力于在熱點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致力于通過友好談判和平解決領土、領海和海洋權益爭端。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不將南海爭議擴大化、復雜化、國際化,避免在本地區制造矛盾和緊張,符合中國和本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我們主張由直接當事方通過雙邊談判和平解決南海爭議,中國高度重視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一貫堅持南海航行自由應該得到保障,并將繼續積極參與地區海上安全合作。中國將繼續致力于與周邊國家妥善處理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
積極推進人文交流。中國與周邊國家地理相鄰,歷史文化淵源深厚,與許多國家更是文脈相通,文化相近,為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社會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基礎。積極推動同亞洲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國家間的社會人文交流,以不斷增進中國與周邊國家人民之間的瞭解、友誼和互信,鞏固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關系的社會基礎。
最后,在處理國際敏感問題和突發事件時,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對國際關系中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的緩解做出重要的努力,伸張正義、支持公道,發揮中國的建設性作用。
但是,中國新一屆政府在周邊外交上的成功開局并不意味著未來5-10年中國周邊外交就此一帆風順,中國周邊外交需要增強憂患意識。中國周邊外交應未雨綢繆,積極強化國際制度的參與能力,爭取發揮主導作用。繼續發揮“軟實力”在周邊外交中的積極作用,在深層次上增加中國周邊外交的親和力與感召力,建立相應的預防外交機制和危機管控機制,努力處置各種外交突發事件。在逐步緩和的矛盾中尋找積極的最終解決方案。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2014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