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還存在一系列錯綜復雜的關涉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領域,源自非國家行為體,非軍事性質,具有跨國性,時而與傳統安全問題相交織的非傳統安全危機與挑戰。
毒品的生產、吸食和販賣問題與“三股勢力”、武器走私、人口販賣等跨國有組織犯罪,一起構成亞洲尤其是中國西南周邊鄰國相當嚴重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阿富汗是全球鴉片和海洛因的最大供應者,鴉片產量從2001年的185噸猛增到2013年的5500噸,占全球鴉片供應量90%。中亞成為阿富汗毒品販運和消費的重災區,從阿富汗的非法武裝和恐怖分子到中亞的“三股勢力”,利用制毒、售毒、販毒得到的巨額資金,招募恐怖分子,經營恐怖組織和營地,購買各種現代化先進武器,策劃和開展各種恐怖襲擊以及相關的煽動鼓惑等活動。近10年來,阿富汗毒品通過巴基斯坦和中亞國家向中國新疆滲透,中國境內也出現毒品犯罪與恐怖主義糾纏一體的狀況。為此,不僅中亞建立地區禁毒信息協調中心,中國也積極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簽訂禁毒條約,賦予反恐怖機構以禁毒合作職能。
冷戰后各國將經濟安全尤其是金融安全置于首要地位。當今美歐債務危機暫時緩解,但次生金融危機苗頭仍存,亞洲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內憂外患加劇,債務杠桿率普遍升高,銀行體系脆弱性增加。2013年東南亞國家金融形勢出現先揚后抑的不容樂觀態勢,各國采取針對性經濟刺激措施,東盟也力推經濟共同體和互聯互通建設。隨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路線圖日趨明朗,中國面臨的內外金融風險可能相互交織,甚或累及實體經濟。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經濟體未雨綢繆,加固金融安全的內外防線,穩定內需,同時加強相應國際防范協作。
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安全也是與百姓日常生活、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須臾不可脫離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中亞的生態安全與水資源的豐沛清潔度直接相關,而油氣資源、水資源的發布不均又使中亞鄰國間矛盾重重。2000到2011年森林大火和持續干旱,造成多年來作為其他中亞國家糧食進口國的哈薩克斯坦農業產量下降,禁止谷物出口,塔吉克斯坦被迫動用種子糧度過食品危機。具有水資源優勢的塔吉克斯坦和天然氣豐富的烏茲別克斯坦近年來從原本資源互補變為齟齬不斷。塔為振興經濟決定修建羅貢水電站,地處下游的烏擔憂加劇本國水資源危機,便以對塔停供天然氣來阻止。塔因能源供應短缺而經濟損失嚴重,能源產品價格和食品價格一并上漲,只得暫緩水電站項目。可見在中亞,一個隱性的“能源-生態-水-食品”安全鏈已經形成,并對社會穩定構成潛在威脅。
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聯動性加強,還體現在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之間的互動。2013年世界多地高溫連破紀錄,導致多地干旱、糧食歉收,東南亞多國遭遇颶風、洪水、地震和火山。11月菲律賓遭受超強臺風“海燕”襲擊,國家進入災難狀態。全球20多國提供人道主義和救災援助,中國提供1000萬元人民幣人道主義救災物資,并派出紅十字會國際救援隊及“和平方舟”醫療船。
隨著全球信息化和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網絡犯罪、網絡恐怖主義、黑客攻擊和網絡戰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威脅。2013年“棱鏡門”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國將霸權思維延伸到網絡空間,以及在網絡安全問題上“賊喊捉賊”的虛偽。事后各國調整網絡安保建設方向,積極探索網絡空間國家主權及利益維護。韓國、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國相繼推出網絡安全戰略或相關規劃對策,中國也成立由最高領導親自負責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加快制定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戰略。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新民晚報》2014年0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