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人員、商品、企業等進入非洲,中國在非洲的利益和影響力在與日俱增,但也隨之產生一些政治化操作或者“妖魔化”中非關系的論調。
這些存在諸多偏頗和不實之處的指責大致可歸結為兩種主要論調:其一,中國正在走西方殖民大國的舊路,在非洲大量攫取資源和能源;其二,不附加條件的中國投資和援助助長和支持了非洲國家的腐敗和暴政,不利于或擾亂了非洲國家的長遠發展。前一種批評是西方國家和非洲一些政治家經常援用的理據,而后一種批評實則是西方國家出于對華在非地位和影響力的大幅提升的無理擔憂甚至是恐懼,他們擔心中國正利用龐大的投資和援助渠道與西方國家競爭影響力,吸引非洲國家和地區效仿中國發展模式,從而偏離其所規劃的西方式道路。
但是,對中非關系的任何深入考察和思考都很容易駁斥這些不實論調。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3年8月發布了《中國與非洲經貿合作(2013)白皮書》,其中對中國在非投資情況作了介紹。從其公布的投資行業分布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國在非的投資資金只有30.6%流向了采礦業。除此之外,還有19.5%流向金融業,16.4%流向建筑業,15.3%流向制造業。此處的數據統計顯示,資源富集行業的采礦業并非是中國在非投資的主要方向,第三產業才是最密集區域。多數投資與資源并無多大關系。
中國在非洲投資的油田及進口的原油是最經常被批評者援用的理由。目前,非洲地區是僅次于中東的中國第二大原油進口來源地,2013年中國自非進口原油6424萬噸,占中國總進口量的22.78%,不過其中有4000萬噸來自安哥拉一國。但安哥拉并非非洲地區石油產量和儲量最大的國家,根據2012年英國石油公司BP的統計,其儲量只占非洲總儲量的9.72%。
實際上,非洲石油更大比例的消費市場是在歐美,假如將中國與美國、經濟合作組織在非的前十大援助接受國與非洲石油儲量分布這兩者做一對比,那么就更難將中國在非經貿活動與處心積慮地獲取資源和能源掛起鉤來。實際上,這種說法無疑是西方國家在自打嘴巴,因為根據這種對比,如果投資、援助可以與資源獲取關聯的話,那么歐美國家無疑具有更加明顯的“新殖民主義”和資源掠奪者的嫌疑!
相反,中國一直是非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其重要的貢獻者,中國在非洲的經濟貿易活動以及中非之間的政治交往不僅堅定了非洲自主發展道路的選擇,也為非洲“痼疾”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療方。
2000年以來,中國政府通過“中非合作論壇”以及雙邊合作機制,為非洲很多國家提供了其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的資金和技術。2012年,中國在兌現向非洲提供15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的基礎上,再次承諾,三年間再向非洲提供200億美元貸款額度,重點支持雙方在非洲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制造業、中小企業發展等領域開展合作。中非合作論壇同時還設立了“中非發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貸款”,截至2012年底,前者已在非洲30個國家投資61個項目,決策投資額23.85億美元,并已對53個項目實際投資18.06億美元。后一專項貸款累計承諾貸款12.13億美元,已簽合同金額10.28億美元。
中國對非援助具有發展先導的特征,尤其是中國在非洲大量展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產業開發,對加快非洲的“國家化”進程具有難以忽視的重要作用,也為非洲國家的經濟起飛奠定了重要基礎。與此同時,中國援助也并非像有些批評者所認為的那樣,助長了一些國家的腐敗,實際上,由于大量援助資金直接通過中國進出口銀行發放給了施工方或項目執行單位,這一操作模式實則減少了腐敗的渠道和發生幾率,并提高了援助的效率。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東方早報》201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