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防止雙紀念日被曲解為反日紀念日

    “安倍的這些伎倆試圖顛覆過去幾代領導人苦心經營的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致使中日關系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中國設立國家公祭日也就具有對日關系的層面,但這主要是從維護中日政治關系大局,告誡日本國內少數右翼政客不要在錯誤史觀上冥頑不化,那注定是一條死胡同,犧牲的不只是中日關系,也是戰后日本和平發展道路。”

    今年2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決定將9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這是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以法定形式設立國家公祭日, 這對于曾經經歷那場歷史浩劫的中華民族和數以萬計的死難同胞來說意義重大。這是對中國悲慘歷史記憶的一種敬畏,更是對人的生命的一種尊重。這段歷史理應是世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不應該被淡忘甚至遺忘。此時設立紀念日反映的是新時期中華民族對于歷史認知的自覺、自信的成熟。對此,我們不應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反日策略的需要,這既不符合我們設立公祭日的初衷, 也是對歷史和生命的褻瀆。

    誠然,日本安倍內閣再度執政,不斷在歷史問題上發表謬論, 極力否認、美化曾經給鄰國帶來巨大傷害和損失的侵略歷史。在參拜靖國神社和慰安婦問題上,不斷挑戰人類良知和戰后國際秩序的底線,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殊不知,這種對待歷史不負責任的態度, 只會彰顯日本對于歷史問題的短視與無知, 暴露出戰后日本正確歷史觀教育的嚴重缺位。這不但損害日本戰后作為和平國家得到國際社會認可與尊重的形象和信譽,也讓國際社會開始質疑日本領導人到底要將日本帶向何處?

    歷史問題事關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當年,中日發表聯合聲明和簽署和平條約以及此后發表的兩份政治文件, 都確認了中日在歷史問題上的基本共識,即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此后,盡管期間發生過個別日本領導人言行不當的情況, 但總體上歷屆政府都是繼承并遵守著這一基本共識。這也是中日關系總體上能夠相對穩定發展的根本原因。然而,安倍政權在錯誤史觀道路上越走越遠,不但對其內閣成員不加制約,自己親自參拜靖國神社,還通過操控人事任免影響媒體輿論在歷史問題上的立場, 嚴重損害日本媒體的公信力。安倍的這些伎倆試圖顛覆過去幾代領導人苦心經營的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 致使中日關系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在此情況下, 中國設立國家公祭日也就同時具有對日關系的層面, 但這主要是從維護中日政治關系大局, 告誡日本國內少數右翼政客不要在錯誤史觀上冥頑不化,那注定是一條死胡同,犧牲的不只是中日關系, 也是戰后日本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公祭日是中國人民對歷史苦難的紀念,不是要延續仇恨、挑起紛爭。我們首先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和理解。

    反觀日本媒體, 卻有利用中國公祭日渲染中國反日的態勢。就連近期頻現輿論風波的NHK在報道此事件時,也發表評論稱,中國在歷史認識問題上要孤立日本。對中國相對友好的《朝日新聞》則稱,中國將中日間的歷史事件發生日作為法定國家紀念日“極為罕見”。以右翼色彩著稱的《產經新聞》則表示,這兩個“增大反日情感”的紀念日恐怕會對在華日本企業的經濟活動和日本人有影響。日本國內也有外交人士稱,中方要轉向敵視日本整體的政策。

    從這些言論可以發現日本媒體看待此事件的立場, 它們沒有集體反思日本政客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立場,反而危言聳聽、夸大其實,將其單純理解為中國對日政策轉向全面反日,并將危及日本在華企業和日本人, 讓人不免覺得日本媒體的臆想能力太過強大。但這種理解不但偏頗,還有危險,中國必須謹慎待之。

    長期以來, 中國在歷史問題上始終是將日本右翼勢力與普通民眾分開處理, 但日本右翼政治勢力和媒體經常混淆兩者關系,將“中國反對日本右翼錯誤史觀”宣傳為“中國就是反對日本全體人民”。這對于缺乏辨別意識和了解中國甚少的普通民眾來說,很容易被媒體和政客所迷惑,導致對中國厭惡情緒的產生,這也是近年來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降至歷史低點的原因所在。

    中日關系發展中最大的貢獻者不是政治家,而是普通民眾,特別是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民間人士。當年中日關系實現邦交正常化就是走的一條“以民促官”的道路,是他們在中日政治關系的低迷期不懈堅持,為中日關系改善發揮著主要作用。近年來,這些中日友好民間力量在數量和發揮的空間上越來越小,這對于日趨復雜化的中日關系發展并非好事。

    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強化,東亞力量格局經歷深刻調整, 以及中日利益沖突層面加大的情況下,中日政治關系極大改善的可能性不大,雙方都要為此做好長期的心理準備。在歷史問題上,我們無法阻止日本右翼政客和勢力的鋌而走險,但我們可以采取有效反制措施揭露、警惕日本右翼錯誤史觀、真實目的及其危害,最大限度地孤立這股右翼勢力。同時,做好我們反制措施的后續解釋工作, 既有對日本右翼政客荒誕言論和日本媒體混淆視聽的錯誤報道予以糾正的被動性行為, 也要有向日本民眾和國際社會傳播中國反制措施的合理性、公正性,爭取最大限度地理解的主動性行為。

    設 立公祭日是國際通行做法,只為記憶歷史、紀念逝者、珍惜和平,不為延續和煽動仇恨,這是設立紀念日的根本宗旨, 任何個人或國家都不應該等閑視之。我們不但自己要時刻謹記,也要防止他國別有用心地將這一神圣紀念日曲解。作為先輩付出生命代價換回的和平,我們的后輩們有責任將這一紀念日做好、做實,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少一些情緒化,多一份人性化,從中可以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包容、和平的精神。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東方早報》2014310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