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中評:印度離真正意義的海權大國相差甚遠

    自印度獨立以來,印度海軍在戰略與實力上不斷發展,但這種發展是畸形的,印度海軍通過租借、引進、模仿、改造,始終沒有擺脫過度依賴外國技術的境地。 國產化率低下已成為影響印度海軍發展的桎梏,并嚴重削弱了印度的“世界大國”雄心。

    獨立以來,印度一直把印度洋視為“命運之洋”,并繼承了英國殖民者將印度洋變為印度“內湖”的思想。以“控制印度洋”為戰略核心,從建國初期維持“近海防御”,到20世紀70年代發展為“區域控制”,再到20世紀末上升為“遠洋延伸”。印度軍隊的戰略目標也相應地從偏重陸空軍忽視海軍,轉變為排斥其他大國勢力在印度洋的存在,并最終提出建立一支世界先進水準的遠洋艦隊,全面控制印度洋,西出大西洋,東進太平洋,南下非洲的戰略目標。

    20004月,時任印度國防部長的費爾南德斯提出“海軍新構想”,宣稱“從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圍”,表明印度海軍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印度洋之內。201212月,印度海軍總司令喬希更在記者會上表示,印度雖然不是南海爭議的相關國家,但是印度海軍已經做好準備,“保護印度在這一海域的海事和經濟利益”。

    為此,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海軍力量的建設,已經形成了以“控制印度洋”為核心的海軍戰略體系。近年來重點發展海軍裝備,大力發展航空母艦、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潛艇以及作戰飛機,力圖組建起幾支航母戰斗艦群,在數量上超過俄、法、英而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航母大國。

    盡管印度海軍雄心勃勃,以航母和核潛艇為核心的艦群數量和戰斗力在近幾十年,尤其是近10年來得到極大的擴張,但對外依賴嚴重,已成為印度海軍發展的最大隱憂。

    首先在航空母艦方面,200310月,印度終于與俄羅斯達成協定,免費獲得俄羅斯二手航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前提是由俄方對航母進行改裝并配備俄方的戰斗裝備,相應費用當然由印度承擔。改裝后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改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目前已經順利完成海試,定于2013年年底交付給印度。

    早在1989年,印度就提出了最早的自造航母計劃,但迫于現實因素的掣肘而不了了之。1997年“維克蘭特”號退役使得印度獨剩“維拉特”號,印度不得不于19995月重新拾起國產航母計劃。這一計劃旨在建造一種能進行海上防空作戰和爭奪海上制空權的輕型航空母艦,為了紀念早已退役的第一艘航母,印度將第一艘國產航母的名字從“藍天衛士”改為“維克蘭特”號。新“維克蘭特”號原定2007年建成服役,但卻拖至今年8月才正式下水,目前仍在建造之中。

    2006年,印度還向俄羅斯訂購了3艘隱身護衛艦,首艦已于2011年服役。

    在艦載飛機方面,“海鷂”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和“海王”反潛直升機均由英國制造,而“米格-29”戰斗機、“卡-28”及“卡-31AEW”遠端雷達預警直升機均由俄羅斯制造。

    至于印度在建的第一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其原型實際上是前蘇聯設計的“查理-1”級核潛艇,并且是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建造。

    而且,印度政府正花費數百億美元將其蘇聯時代的軍備更新換代,2010年至2016年,印度將花費1120億美元用于購買重要的國防裝備。

    即使是其國產化程度最高的“德里”級驅逐艦,除了艦體為印度所造外,艦上的其他設備都來自國外。

    因此,印度離真正意義上的海權大國相差甚遠。

    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近日,印度國家國防造船研發中心(NIRDESH)已經成立。該研發中心將獨立運作,不受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支配。該中心將有助于幫助印度海軍研究“從規劃到交付”各階段的戰艦制造技術,有助于印度減少對軍事進口的依賴。

    但是,由于長期依賴外國先進技術裝備,導致印度軍隊裝備國產化水準幾乎停滯不前,特別是印度海軍長期深受蘇聯和俄羅斯技術的影響,在短期內,要想根本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并非易事,何況西方國家并不想印度真正成為世界海洋大國,在關鍵技術轉讓領域一直對印度采取封鎖政策,印度軍事裝備國產化之路仍將是漫長而艱難。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415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