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擬與印度締結海上伙伴關系 日學者撰文為其“民主菱形”構想造勢
1
月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即將展開對南亞大國印度的外交訪問。14日,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小谷哲男在印度媒體發表《構建海上之舟》一文,為即將訪印的安倍推行“價值觀外交”積極造勢。文章中,小谷毫不掩飾地表示,“推進日印海洋伙伴關系就是要遏制中國的海上攻勢”,完全無視中國與鄰國共同努力維護地區和平的積極面。這種一廂情愿的設想只會顯示出日本外交的短視和缺乏戰略的眼光。安倍經濟學和防衛政策調整都是為維持海洋秩序而推行的。那么,日本要維持的海洋秩序是何種安排呢?2013年1月,安倍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發文,提出由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組成一個菱形,以保衛從印度洋地區到西太平洋地區的公海,即所謂的“民主安全菱形”構想。也就是說,日本以海洋秩序遭受威脅為名,通過倡導四國共同治理的排他性海洋秩序,為本國國內經濟、防衛政策調整遮人耳目,同時試圖將日本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擴展至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簡稱“印太”地區)。
如果這種“民主安全菱形”構想真正是為維護地區海洋秩序安全還可以理解,但日本還有更進一步的謀劃。小谷在文中提出,“民主安全菱形”最為重要的使命就是“威懾傳統大國與新興國家間的武力沖突”。為此,“民主安全伙伴”需要發展“離岸控制”戰略,使得任何敵對性國家無法使用海上通道,其目的旨在通過和平時期的拒止、攔截能力,威懾中國的“進攻態勢”。顯然,安倍不是要把這個所謂的“民主安全菱形”塑造為地區海洋秩序的公共安全產品,而是作為遏制戰略競爭對手的重要工具。
小谷認為,中國的海洋戰略和維權行為對海洋安全秩序構成挑戰,并質疑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的合法性。但他沒有看到中國維權的被動性和防御性,以及日美等國對華強硬政策才是加劇地區緊張的根源。例如,對中國在領土爭端中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和通過雙邊對話和平談判方式處理爭端所做的貢獻視而不見,對日本、菲律賓等聲索國首先單方面改變現狀,依靠域外大國支持激化地區緊張的事實充耳不聞,對美國利用專屬經濟區從事抵近偵察、危及瀕海國家安全的霸權行為視若無睹。這只能反映出日本依然固守傳統的強權邏輯,即日本的侵權是合理的,中國的維權是無理的。
可以說,日本推行的所謂“民主安全菱形”構想,是在印太地區權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和地區秩序面臨深刻轉型的情況下,日本力圖聯合地區大國構筑海洋伙伴聯盟,將日本的國家力量和國際影響擴展至印太海域,建立起一套將中國排除在外,保障日本國家安全、經濟等利益的海洋安全保障體系,在新的國際海洋新秩序中發揮領導者作用,最終實現其海洋強國的戰略。
于是,安倍訪印對于推進日本海洋強國戰略就顯得至為重要。日本為此次訪問也是做足功課,天皇夫婦時隔53年再次訪問印度,拉近印度民眾對日親近感;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和公民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同時訪問印度,為安倍訪問和加強國防、科技及區域合作進行交涉;月底安倍將以主賓身份出席印度共和國日慶典活動,竭力營造兩國建設“全球戰略伙伴”關系的氛圍。但這些并不表示能夠立即促成日印海洋伙伴關系的建成。
印度不認為專屬經濟區是國際水域,并且反對其它國家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軍事演習或行動,日印對于規則的解釋并不一致,這對兩國深化海洋合作將是考驗。同時,盡管日印間安全合作不斷推進,但日印雙方對發展安全關系各有考量。印度發展對日關系旨在獲取軍事、經濟援助和提升軍事能力,抵消中國發展對其壓力等,會在發展印日與印中關系方面把握平衡。此外,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印之后,雙方共同倡議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在管控邊界上簽署了邊防合作協議等,中印關系的合作勢頭將更加強勁。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2014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