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利益將因他國采取反制措施而大受影響
“監聽門”讓美企“傷不起”
  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吳其勝
    近幾個月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聽門”事件不斷發酵,引發各方關注。長期來看,受到美國監控的國家為了維護其信息安全,必然會盡量避免使用美國企業提供的通訊設施、網絡設備和數據服務,并將限制美國企業將本國機構和個人的數據轉移至國外。因此,該事件不僅損害了美國的外交利益,同樣會影響到美國企業尤其是高技術企業的海外經濟利益,甚至會危及美國在服務貿易領域的主導地位。
    在此次被曝光的監聽事件中,眾多美國高科技公司有意或無意地成為美國進行情報收集的工具。微軟、谷歌、蘋果、臉譜、美國在線和雅虎等互聯網巨頭均遭到了參與間諜活動的指控,涉嫌向美國國安局開放服務器,使美國政府得以監控各地區的通訊數據。美國監控項目的曝光為各國的國家信息安全敲響警鐘。不難預測,為了防范美國的監控和竊聽,其他國家今后在使用美國企業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上必將更為謹慎,也會更加強調網絡設備和服務采購的多元化,以及尋求在信息產品和服務上盡量實現自給自足,避免完全依賴美國企業。對于美國企業來說,其經濟利益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事實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在信息安全上采取行動。例如,歐洲議會要求歐盟委員會制定相應戰略,加大在云計算領域的投入。歐盟一些國家也開始要求暫停與美國之間的數據交換協議。該協議為美國公司處理歐洲客戶的商業和個人數據提供了制度保障,包括蘋果、谷歌、臉譜和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的4000多家美國企業依賴該協議在歐盟各國從事業務。一旦該協議被暫停或取消,美國企業要么必須通過歐盟相關機構漫長和復雜的審批,要么必須在歐盟國家建立新的數據存儲和處理中心,而這兩種方式都將給美國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
    近些年,為了充分利用在信息技術和服務貿易上的比較優勢,美國政府在各種多邊和雙邊談判中積極推動信息技術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并主張進一步消除服務貿易壁壘。監聽事件的曝光以及其它國家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必然會使美國政府的以上努力大打折扣。由于現代服務業高度依賴信息和數據的跨國流動,其他國家對數據流動的限制顯然會阻礙美國企業發揮在服務業領域的優勢。這也解釋了為何在監聽事件曝光后,美國的相關企業異常緊張,紛紛主動撇清與政府的關系。不久前,一些代表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協會向美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國安局“監控”項目使得其他國家采取保護主義措施來扶持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并要求美國政府妥善處理此次事件的影響。
    監聽事件還給奧巴馬政府的貿易議程蒙上陰影。自德國《明鏡》周刊披露美國長期對歐盟機構和歐盟多個成員國進行監聽和網絡滲透之后,一些歐洲國家紛紛要求推遲美歐之間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談判,并險些使首輪談判擱淺。在美國極力推動的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中,也包含了電子商務的內容。美國企業希望通過該條款的談判來取消其他國家對數據跨國流動的限制。而出于保護本國公民隱私的考慮,澳大利亞等國之前已經對美國的要求提出了質疑。美國對澳大利亞等亞太盟國的監聽活動,必然會進一步增加電子商務議題的談判難度,并削弱達成貿易協定所需的互信基礎。
    可以預見,為了防范和應對美國的監聽活動,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努力減少對美國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并會加強對美國互聯網企業的監管。正如美國濫用軍事實力反而削弱了其國家安全利益一樣,美國濫用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也必定會殃及自身的經濟利益,其監聽活動到頭來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11/10/content_1112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