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在執政一周年的日子選擇參拜靖國神社,終止了媒體對于日本現任首相會否參拜的猜測。同時,參拜行為也撕下了安倍長期用以掩蓋右翼保守思想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自2006年小泉純一郎參拜之后,日本在位首相沒有一個人去過靖國神社。人們不禁要問,安倍為何要不顧國內外反對公然參拜?為何要選擇這個時機參拜?
參拜靖國神社,跟安倍本人的右翼認識息息相關。近年來,頻頻出現內閣成員和國會議員大規模集體參拜靖國神社的現象。作為右翼勢力的代表,安倍早已難耐參拜之心,只待合適時機罷了。為迎合國內保守勢力需求,安倍早在今年春、秋季例行大祭期間,均以“內閣總理大臣”的名義獻上了被稱為“真榊”的供品。8月15日,則以自民黨總裁名義自費獻上了“玉串料”(祭祀費)。
其次,在日本政治右傾化加劇的大背景下,表面上較高的支持率使安倍萌生鋌而走險之心。根據日本共同社的民調,安倍內閣誕生之初支持率高達62%。今年7月23日參議院選舉之后內閣支持率為56.2%。12月9日強行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致使支持率下降至47.6%,但在通過安保三法案之后的12月23日,其內閣支持率回升至54.2%。從某種程度上說,安倍可以利用所謂的高支持率為其參拜靖國神社埋單。
此外,日本的新年將至,民眾對首相參拜的關注度也將出現某種程度的降低。這也能夠降低其參拜帶來的國內壓力和風險,還可以滿足國內保守、右翼等勢力的期待,以鞏固其執政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的外交顧慮在下降。在安倍看來,參拜靖國神社是理所應當的。多年來,執政的日本首相選擇不參拜靖國神社,確有顧及中國、韓國等周邊國家以及同盟國美國的反應。然而,去年釣魚島、獨島事件以來,日中、日韓關系持續緊張,至今三國首腦未實現會晤,日本政府內部也出現“不去參拜也無法改善外交關系”的聲音,而安倍本身參拜的意愿又非常強烈。同時,鄰國關系惡化也影響了日本民眾對中韓的感情,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提供了有利條件。
撕下最后一塊遮羞布的安倍參拜行為,又將掀起何種外交波瀾?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徹底暴露其真面目,即堅持美化軍國主義對外侵略和殖民統治的錯誤史觀。但安倍認為,參拜不會影響東亞地區的局勢,也不會引發盟國美國的批評和反對。這種自欺欺人的說法將使得日本在地區內更加孤立,其聲稱的“和平國家”形象也將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
日本堅持錯誤史觀將加深日中、日韓關系的裂痕,使得雙邊關系改善的難度逐步加大。在日本加強防衛擴張動作頻頻引發地區擔憂的情況下,參拜靖國神社刺激鄰國的不負責表現,將可能讓東亞地區緊張事態升級。對日本來說,這不是明智做法。
事實上,美國在歷史問題上已多次敲打日本。10月3日,美國務卿克里與美防長哈格爾選擇東京“千鳥淵戰沒者墓苑”而不是靖國神社去獻花和致哀,已在暗示美國不支持日本政府參拜靖國神社,不希望歷史問題成為影響中日韓關系和地區安全的消極因素。
對此,中、韓、美作為歷史上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應該再次攜手在歷史問題上形成統一立場,這既是對反法西斯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的捍衛,也是防止日本在右傾化的道路上滑向危險邊緣的有益做法。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201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