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臺執政以來,以“睦鄰、親鄰、富鄰”為目標,正主動、積極地不斷擴大與周邊國家的戰略合作,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動力。在促進與周邊國家交往的同時,直接推動了中國與周邊地區一體化的進程。
中國的發展為亞洲和世界帶來的是發展機遇,而不是威脅。中國增加對東南亞地區投資與影響力,無疑會提升中國在該地區的國際形象,擴大中國與該地區國家的正能量。
在政治方面:盡管目前中國與和東盟某些國家之間存在著領土爭端和政治糾紛,只要通過大家彼此的合作、只要通過坦誠的交流,相信可以協商解決彼此之間的一些矛盾。在地區一體化進程中,如何克服政治上的干擾因素,需要各個國家與經濟體共同努力,進一步深化彼此合作,從而提升現有合作的品質。
從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與東盟雙邊的共同利益決定了中國與東盟關系一定會更加迅猛向前發展。盡管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包含了削弱中國在本地區影響力的戰略意圖。但事實證明,自美國推行這一戰略以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不降反升。
長期以來,中國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政策起了作用。中國對東盟的睦鄰友好政策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堅持的戰略選擇。中國始終奉行“三個堅持”與東盟發展互利合作關系。即:堅持把東盟國家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堅持深化同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堅持與東盟攜手,共同維護本地區包括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此次奧巴馬取消亞洲之行,缺席APEC和東亞峰會,盡管在情理之中,但是在客觀上對美國的國際形象和領導地位難免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令東南亞某些國家頗感失望,更加讓有關國家心目中強化美國在政治上失序、經濟上無力和在外交上無信的印象。而最近中國國家主席和總理接連訪問東南亞,凸顯出中國經略周邊發展環境、與鄰國塑造互惠共贏格局的戰略思維。也表明了中國新一屆政府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加強中國與往訪國的務實合作,為中國和平發展創造更加穩定的周邊環境新的戰略布局。在近半年里,中國新任領導班子與東盟地區國家領導人的互動非常頻繁,中國已經與東盟十國中的9個國家實現了領導人的訪問。今年上半年,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文萊、新加坡首腦先后訪問了中國,高層互訪達20余次。這一切都說明,中國和東盟都有加強關系的強烈愿望與實際行動,都在致力于打造中國-東盟雙邊關系的升級版。中國與全球任何其他地區或國家的互動次數都無法與之相比
在經濟方面: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地區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逆轉。東盟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經濟體,是世界各主要國家都重視的外交伙伴。順利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版,有助于建立一個穩定的東亞經濟合作體,推動亞太經濟合作體向前發展。
中國與東盟正從“黃金十年”走向“鉆石十年”。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過去十年來,中國同東盟的合作堪稱成就顯著。在東盟對話伙伴中,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啟動雙邊自貿區商談,并于2010年正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貿區。東盟與中國的貿易額從2002年的550億美元增至2012年4000多億美元。2012年,中國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而東盟也發展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回顧過去,可以說中國和東盟打造了“黃金十年”,展望未來,雙方展現了創造“鉆石十年”的雄心和能力。
今后中國與東盟關系將進一步發展成為以互利互惠共贏為目標的“命運共同體”。同時,中國正積極致力于推進地區一體化建設,尤其是中國同東盟國家以及東盟國家內部的互聯互通建設,推動建立地區融資平臺,支援域內各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實踐證明,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是引領地區一體化建設的最堅強后盾。不僅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形象,也正成為亞太地區的重要穩定器。特別是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互利互惠,推動并引領了地區合作的新潮流。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并積極推行結構調整,也推動了東南亞鄰國經濟的增長。
從地緣政治考量,東南亞地區對中國的崛起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中國和東盟素有經濟、人文、政治等諸多方面的聯系,共同面對海盜、海嘯地震、海上爭端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時,雙方也有強烈的合作欲望。中國愿與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愿同東盟國家進一步完善中國-東盟防長會議機制,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分歧和爭議。中國提出的中國與東盟是安全共同體的戰略表明中國不只是從競爭、博弈的角度處理南海爭端,而是在增進共同安全的基礎“管控”相關爭議與糾紛,并從非傳統安全合作等新領域開辟新的合作基礎。
自從2011年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東北亞和東南亞相繼成為中美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地緣軍事博弈的兩大“主導戰場”。特別是東盟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競爭的戰場。該戰略受到了亞太地區諸多國家的普遍支持,也受到國內跨黨派的支持,但在奧巴馬第二任實施起來卻顯得力不從心。
中、美兩國在東南亞的博弈呈現出了全方位的態勢,但經濟博弈、文化博弈和意識形態博弈,美國并不占有更多的優勢,只在軍事領域,美國對東南亞地區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但是,此次奧巴馬“不戰而退”,等于把此輪東南亞多邊外交的主導權拱手讓給了中國。中國在東南亞外交的現實成效,正在逐步消弭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攻勢,逐步轉向戰略上的主動。而且,中國新一屆政府展現出了更具戰略眼光的外交思維,化被動為主動,對東南亞的外交表現在已經不將東盟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也不認為每個東南亞國家都能代表東盟,而是側重發展與東南亞國家的雙邊關系,并對各個國家分別定位,區別對待,從而贏得了東盟更多成員國的支持與擁護。
在不遠的將來,東南亞地區將擺脫“在經濟上與中國的向心力越來越大,在安全上與中國的離心力越來越大”的局面,將形成為中國崛起進程中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并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發展的新模式。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