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經濟是我國在處理周邊事務中最擅長和成績最為突出的領域。現階段,我國周邊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周邊外交戰略必須與時俱進,更加主動地通過周邊經濟圈的建設來推動周邊外交的開展。當前,培育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依托和夯實我國周邊外交的經濟基礎,首要任務是升級與周邊各國的經濟合作,打造以中國為核心的周邊經濟圈。
東亞地區(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各國是我國周邊貿易和投資的主要伙伴。中國應該積極支持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包括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談判和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等。另外,由于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高標準的自貿區談判,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水平將會顯著高于周邊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中國應該將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作為與新一代國際經濟規則接軌的重要平臺,引領與周邊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
相比東亞地區,對于中國來說,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主要優勢在于其地理位置。前者是中國南下印度洋的主要陸路通道,后者是連結中國與歐洲的必經之處。因此,中國與該地區國家的合作應該著眼于通道經濟建設,包括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完善地區的物流體系和商品加工配套設施,并以此帶動中國企業的投資。通道經濟的建設不僅能夠通過輻射作用帶動地區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助于我國西南沿邊地區的對外開放和促進貿易通道的多元化。
俄羅斯、蒙古國和一些中亞國家在能源和資源儲備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我國的能源和資源需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將保持高位,雙方在該領域的合作空間很大。中國與這些國家應該進一步鞏固在能源和資源領域的合作,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在周邊產業的合作,形成高度一體化的能源生產和保障體系。
過去十年來,雖然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紐帶逐漸加強,但這種經濟上的合作與周邊外交同樣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例如,在周邊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形成“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二元結構,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未能有效轉化為政治影響力等。因此,在打造周邊經濟圈的過程中,需要著重避免和改變這種脫節現象。
首先,由于中國與俄羅斯、巴基斯坦等戰略伙伴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明顯落后于相互間的戰略合作,因此應該通過降低關稅、擴大投資、拓寬經濟合作領域等方式加強與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夯實雙邊戰略關系的經濟基礎。其次,中國還應通過采取優惠措施,擴大周邊國家內部能夠從經貿合作中受益的團體規模,同時還應重視發揮這些受益團體在穩定雙邊政治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將經濟聯系轉化為穩定雙邊關系的“壓艙石”。再次,中國在推動與一些周邊國家的合作項目時,還應關注對方的敏感產業和承受能力,以及規范中國投資企業的行為,防止利益沖突影響雙邊關系。最后,對于一些在安全上對華采取挑釁政策,而在經濟上卻享受巨額對華貿易順差的周邊國家,中國還應善于運用經濟“大棒”,限制與這些國家的經濟聯系,將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上的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和周邊地區的穩定。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