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胡志勇:《社評:中國周邊外交新戰略日趨成熟》

        中評社北京1030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各主要力量加大對亞洲的投入,中國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新的國際背景下,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內外政策走向廣受關注。

      從地緣戰略考量,周邊地區對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的周邊地區充滿著生機活力,發展優勢和潛力巨大,思考周邊問題,審視中國的周邊形勢,積極主動地開展周邊外交,有助于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系與戰略互動。

      中共十八大明確了中國的發展藍圖。提出了“兩個百年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202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2049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因此,積極穩妥地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積極推進周邊外交,為中國的發展爭取良好周邊環境,使中國的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亞洲地區的共同發展。

      十八大制定了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周邊外交基本方針,即: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發展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一直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的一貫方針。中國周邊環境總體上呈現穩定的態勢,有利于中國的崛起和持續快速發展,而睦鄰友好、互利合作也已成為周邊國家對華關系的主流。中國新一屆政府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積極運籌外交全局,突出了周邊地區在中國發展大局與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并取得了豐碩外交成果。

    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就是服從和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努力使周邊國家同中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

      因此,在今后一段歷史時期,中國政府將繼續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對周邊國家以誠相待,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倡導包容的思想,強調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使周邊國家對中國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不斷提高中國在周邊地區的親和力、感召力與影響力。在互惠互利的原則基礎上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使周邊國家得益于中國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使中國從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與助力。

      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做好新形勢下的周邊外交工作。

      第一、積極謀劃、全面推進中國的周邊外交工作。積極維護好周邊和平、穩定的大局。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維護周邊和平穩定是周邊外交的重要目標。

      第二、在經濟合作領域,必須深化互利共贏格局。統籌經濟、貿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資源,不斷深化與周邊國家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與周邊國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好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貿易與投資的合作空間,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早日實現。不斷深化區域金融合作,積極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完善區域金融安全網絡。

    同時,中國必須進一步加快沿邊地區開放工作,深化沿邊省區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不斷提高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合作的質量。

      第三、在與周邊國家政治、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區域安全合作。在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基礎上,倡導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不斷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主動參與倒區域和次區域安全合作中去,深化有關合作機制,增進戰略互信。

      第四、加大對周邊國家的宣傳工作、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力度,鞏固和擴大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

      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為中國的改革發展穩定爭取良好的外部條件,準確把握中國周邊外交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目標、新任務,不斷增強周邊外交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不斷加強周邊外交活動的策劃設計,力求取得最大效果。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評論通訊社20131030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