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近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見了來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的印度總理辛格,贊揚辛格總理對加強美印關系中所起的作用。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將加強包括阿富汗、市場準入與移民等問題上的合作。這是印度政府準備修復進來摩擦不斷的美印經濟關系的信號之一。辛格此次訪美會帶來漸進的效果,但不會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奧巴馬政府堅信,一個強大的印度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政府不但歡迎印度成為一支新興的力量,更會支持印度的發展。對于美國和印度來說,現在是時候挑戰自我以使兩國關系達到更高、更強的水平,充分發揮兩國合作伙伴關系的潛力。
2009年奧巴馬上臺以來,在過去十年里將雙邊貿易額提高了約5倍,印度和美國雙方在貿易、投資和技術方面合作不斷擴大,兩國目前的雙邊貿易已達1000億美元。
美、印兩國已成為國際舞臺上相互“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印度與美國之間的合作,在各個方向都在擴展并深化。
近年來,印度認為在南亞國家中,印度并沒有受到美國的高度重視。美國高層官員對印度的幾次訪問,包括副總統約瑟夫•拜登7月訪印也并未改善這一觀點。美國國務卿克里6月下旬訪問了印度,這是他上任以來對印度的首次訪問。克里與印度外長庫爾希德共同主持了第4輪美印戰略對話,雙方探討了貿易、能源、教育、防務和安全方面的合作。但此輪印美戰略對話并沒有解決任何經濟問題,只是為雙方提供了“路線圖”。克里在出訪印期間敦促美印兩國加強在高等教育上的雙邊合作,并警告稱印度的教育體制面臨“巨大的挑戰”。但是,此次訪問卻給辛格留下美國政府“對安撫印度的不安情緒絲毫沒興趣”的印象。而且,美國許多政府官員認為印度過于自滿,“試圖以小搏大”。此外,印度對于美國和阿富汗的關系也存不滿。而且,印度在向美國企業開放市場的問題上時常猶豫不決也影響了美國對印度擴大投資的信心。
印、美兩國必須重新審視戰略關系,因為印、美雙方現在回到各自的舊習慣里自說自話:印度看上去聚焦于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美國希望討論貿易、知識產權和氣候變化。這些話題絕非加強戰略伙伴關系,反而會造成分歧和削弱伙伴關系。
隨著中國積聚的實力越來越強、態度變得越來越自信,美國似乎愈發不愿在亞洲領土爭端中選邊站,雖然這些爭端涉及其戰略盟友或伙伴。這只能起到加深中國數個鄰國面臨的安全困境的作用。
實際上,中國不斷崛起正成為美印改善關系的一種戰略理由。盡管中、印兩國近年來大幅改善了雙邊關系。但兩國仍缺乏戰略上的互信,這種情況在印度更為明顯。中國的GDP是印度的3倍,經濟增長率也更高。邊界糾紛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印度也對中國的崛起表示某種擔憂,從而印度更愿意與美國走近而非中國。
美國不斷強化對印度的戰略伙伴關系,其根本戰略目標在于“聯印制華”:防范和遏制不斷崛起的中國。進而達到控制亞洲地區主導權,以實現其控制“印-太”地區的戰略目的。但是,實踐證明美國"聯印制華、孤立中國"戰略將是錯誤的戰略誤判。中國與印度同時崛起,符合當今國際發展的潮流,中國與印度這兩個最大的新興經濟體的共存與崛起有助于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繁榮與穩定。
美國應該充分認識到一個不斷強大、自信的中國將有助于地區及全球局勢的穩定,有必要通過改善美中關系來適應中國不斷強大的事實。
盡管中國周邊的中亞、東北亞、東海等地區安全形勢變化劇烈,但中國始終堅持“富鄰、親鄰、睦鄰”的外交政策,努力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營造積極、有利的周邊環境。但近年來,美國一直在中國周邊不斷設子布局,加強了對華防范與遏制。在加強與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新西蘭、菲律賓等傳統盟友關系的基礎上,美加大了與印度等國的關系,給中國周邊安全和國家統一大業帶來了巨大挑戰與隱憂。中國有必要繼續鞏固和深化中美之間的建設性戰略合作關系,增進相互理解,擴大共識,消除分歧。同時,中國應采取行動加強與印度的關系,力防美國“聯印制華”,使“圍堵中國”的戰略破產,打破對華包圍圈,從而以一個負責任的新興大國形象走向世界。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