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落實已達成協議  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  如何激活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
作為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自2002年正式建設以來,加深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融合。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正面臨著新的形勢,原有的自貿區建設格局已不能滿足雙邊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的需求。
從內部來看,目前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區標準尚處在基本層面,達到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的水平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雙方在敏感產業內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及在監管規則上的不一致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從外部來看,整個亞太地區近些年來形成了一輪自貿區浪潮,地區國家紛紛推進各自的自貿區戰略。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分別與東盟簽署了自貿協定;美國自2010年以來也極力拉攏部分東盟國家參與跨太平洋戰略伙伴關系協定(TPP)的談判,并有望在不久達成協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自貿協定所包含的一些貿易和投資標準要遠遠高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標準。可以預見,隨著地區各國爭相推進自貿區戰略,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區優勢將會不斷削弱。因此,雙方在現階段需要依托雙邊政治互信與政策協調,進一步消除雙邊經貿合作的障礙,釋放貿易和投資潛力,為雙方企業創造更多的市場空間,增強各自在國際經濟體中的競爭力。正如李克強總理在9月初舉行的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指出,中國與東盟各國需要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事實上,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進和完善的過程。自2002年中國和東盟各國宣布正式啟動自貿區建設進程以來,雙方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方式,穩步擴大開放領域和提高開放水平,包括在2004年順利實施“早期收獲計劃”并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在2007年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以及在2009年簽署了《投資協議》;并在2010年1月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之后,中國與東盟又在貨物貿易領域簽署了完善原產地規則的議定書,并將技術性貿易壁壘和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的實質性規定納入《貨物貿易協議》,在服務貿易領域進一步擴大具體的開放承諾。
自貿區“升級版”實質上是更新和擴充中國-東盟自貿區協定的內容與范圍,提高經貿合作的質量。雙方在經貿合作上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包括在資源稟賦、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上都不盡相同,互補性大于競爭性、合作潛力巨大等,也為提升合作提供了現實基礎。
在具體的操作上,雙方首先需要繼續全面落實已達成的各項協議,認真履行協議所規定的各項義務和要求,并充分利用現有的合作機制,包括自貿區聯合委員會和雙邊經貿聯委會等,解決雙方企業在利用自貿區政策方面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為企業營造更加便利的經營環境。
此外,中國和東盟國家還應進一步完善自貿區的“頂層設計”。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合作等領域采取實質性舉措,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首先,在貨物貿易領域,要進一步完善原產地規則,促進規則的協調,加強海關合作,提升貿易的便利化水平,推進貨物貿易發展;其次,要提升服務貿易水平,加快服務貿易自由化;再次,結合各國的比較優勢和發展需求,共建各類經濟合作園區,并以此為平臺,促進雙向投資;第四,推進大湄公河和泛北部灣次區域經濟合作,擴展自貿區合作的內容;第五,利用好中國-東盟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的平臺,加快互聯互通建設,提高本地區運輸便利水平,為擴大雙方貿易投資合作創造有利條件;最后,將金融合作納入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議程,擴大雙邊本幣互換的規模和范圍,增加跨境貿易本幣結算試點。
升級中國-東盟自貿區符合雙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助于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的融合,推動雙方的互利共贏發展。如同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進程的啟動成就了中國與東盟關系的“黃金十年”一樣,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也必將為開啟雙邊關系“鉆石十年”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2013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