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隨著印度第一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下水,印度正式進入了世界海軍海姆俱樂部。而且,印度第一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的反應堆也處于臨界狀態。這兩個事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印度海軍現代化進程正得到快速發展。
但是,國際上對印度的海洋地位并不看好。世界許多國家持續反對印度在海洋活動中發揮明顯的作用。同時,中國對印度在該地區日益增強的海上存在也深感擔憂。
中國在印度洋擴大了的海上存在可能會導致與其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處境截然相反的情況:在南中國海上,中國是沿海國家,印度是外來的大國,而在印度洋上,情況卻完全相反。這可能會導致中國干預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之間的海上劃界爭端。
未來十年,印度洋有可能成為中國和印度展開較量的新戰區。中國和印度正在積極爭奪對印度洋的控制權。中國在印度洋地區參與了開發諸如港口、深海采礦、海洋勘探以及打擊海盜之類的項目。
近年來,中國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了一系列的港口合作關系。如:中國加大了對斯里蘭卡的投資,中國對斯里蘭卡的援助計劃是投資這條印度洋最繁忙的航線上的海港,2007年,中國獲得在漢班托特投資建設可以停泊世界最大商業和海軍艦船的港口權利,中國的海軍、海事工程人員和港口建設工人計劃用5年時間建造完成。2012年6月,中國投資15億美元興建漢班托特深水港開始運轉,成為印度洋至太平洋地區所有艦船的最重要的后勤補給中心。此外,中國也在支援斯里蘭卡海軍建設。在港口建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中國加強了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存在。今年年初,巴基斯坦將港口經營的控制權交給了中國企業,由中國援建瓜德爾港。
而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商業投資活動被西方媒體炒作稱為中國在印度洋上的“珍珠鏈”。所謂的中國“珍珠鏈”包括孟加拉(吉大港)、緬甸(實兌港和可哥島)、斯里蘭卡(漢班托特)、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和坦桑尼亞(巴加莫約港)。印度洋沿岸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貿易路線,中國已成為印度洋重要經濟力量。中國海軍在打擊加勒比海域海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中國海軍大量的行動主要是為了訓練海軍,讓各國停止與中國的領海爭議,特別是南海問題。
隨著中國全球利益的不斷拓展,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未來十年,中國軍隊將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維和、人道主義救援、反恐反海盜等海外軍事行動。中國軍隊雖不會建立西方式的誨外軍事基地,但并不排斥按照國際慣例建立若干海外戰略支撐點,中國可以在平等、互利與發好協商基礎上,在他國建立相對固定的海外補給點、人員休整點以及艦機靠泊與修理點。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對石油等能源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石油供應缺口幾乎不可能依靠國內石油工業的增產彌補,事實上從1993年開始,中國就已成為了石油凈進口國。其中來自非洲的原油比重迅速增加。
中國海軍可能將在印度洋建立首批戰略主撐點。這批戰略支撐點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平時艦船油料、物質補給點,如吉布提吉布港,葉門亞丁港、阿曼薩拉拉港,補給方式主要按國際商業慣例;二是相對固定的艇船補給靠泊、固定翼偵察機起降與人員休整點,如塞舌耳,啟用方式以短期或中期協定為主;三是較為完善的補給、休整與大型艦船武器裝備修理中心,如巴基斯坦,使用方式以中長期協定為主。
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在印度洋地區最終形成以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為核心的北印度洋補給線,以吉布提、葉門、阿曼、肯雅、坦桑尼亞、莫三比克為核心的西印度洋補給線,以塞舌耳、馬達加斯加為核心的中南印度洋補給線的三線遠洋戰略支撐點態勢,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有效承擔維護國際海上戰略通道安全、維護地區及世界穩定的大國責任與能力。
近年來,印度對中國在印度洋事務上的做法多有猜忌,并緊盯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尤其擔心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會對中國海軍提供幫助。
印度不斷發展的海軍力量勢必在中國與印度在印度洋地區較量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印度洋將成中、印兩個新興大國較量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