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中國新一屆政府“堅持睦鄰友好,維護國家利益”,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取得了積極進展。主要有:
第一、促進地區和平穩定,提出了諸多富有成效的建議與舉措。中國在緬甸政府與民地武組織之間勸和促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中國與有關國家在湄公河流域開展執法安全合作,富有成效。中國首倡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邊對話,積極參與阿富汗政治和解和重建進程。
第二、加強睦鄰友好,推動雙邊人員往來。各領域、各層次、各管道交往非常活躍。
第三、積極開展務實合作。去年我國同南亞國家貿易總額創歷史新高,占外貿總額近20%。我國是多數周邊國家最大貿易伙伴;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等一批重要互聯互通項目取得進展。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行睦鄰友好政策,不僅為自身的經濟社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更推動和帶動了亞洲的共同發展與繁榮。周邊國家都重視發展對華關系,搶搭中國發展順風車,分享中國發展紅利。
今年5月,李克強選定印、巴兩國作為總理首訪地,明確傳遞了中國新一屆政府加強與南亞合作的資訊,顯示中國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南亞外交的重要性,表明中國新一屆政府以周邊外交為重點,主動推動印、巴和解進程。
以李克強總理的訪問為新起點,中國對與南亞的合作將進入全新階段。中國將致力于全面擴大雙邊利益交匯點,使雙邊的友好關系變得更加牢固,在處理糾紛時變得更加冷靜。中國新一屆政府非常重視發展與南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將南亞地區作為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方向。南亞地區成為今后中國外交戰略優先考慮的方向。
李克強總理訪問巴基斯坦期間,中國強調中方始終將中巴關系置于中國外交優先方向,愿與巴方一道,維護傳統友誼,推進全面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中巴簽署了一系列經濟合作協定,李克強總理表示,要加強戰略和長遠規劃,開拓互聯互通、海洋等新領域合作。要著手制定中巴經濟走廊遠景規劃,穩步推進經濟走廊建設。這條經濟走廊的建設旨在進一步加強中巴互聯互通,促進兩國共同發展。
中國尊重巴基斯坦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繼續堅定支持巴方維護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愿向巴經濟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李克強總理訪問巴基斯坦,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重要成果。
加強戰略溝通與協調,保持高層互訪和會晤,引領雙邊關系發展。
加強戰略和長遠規劃,開拓互聯互通、海洋等新領域合作。著手制定中巴經濟走廊遠景規劃,穩步推進經濟走廊建設。
提升雙邊貿易水準,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實現動態平衡。中方鼓勵中國企業參與巴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人文交流,夯實中巴友好的社會基礎。
密切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巴基斯坦自然資源匱乏,但是通過開辟一條通往中國西部的能源通道,可以幫助中國破解“麻六甲困局”、加深中巴之間的經濟聯系。而李克強總理訪巴進一步加強了新時期中巴全天候戰略伙伴關系。
就地緣政治而言,印度對中國與緬甸、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等國攜手的所謂“珍珠鏈戰略”持有強烈戒心,近年來印度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越南等國的防務合作也日益升溫。
李克強總理訪問印度,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重要成果。
第一、此訪為中國提供了一個看待中印關系的更新穎、客觀的戰略視角。李克強總理指出,中印同為兩大文明古國、兩大發展中國家和兩大新興市場,中印攜手合作的意義和影響遠遠超越了中印關系本身,既是中印兩國人民之福,更是亞洲乃至世界之幸。放眼全球,很難再找到像中印這樣具備如此多共同點的兩個大國,實際上,中印是一對天然的戰略伙伴。
第二,中印雙方進一步擴大了戰略共識。雙方確認,要使共識始終成為兩國關系的主導面。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強調,兩國互為伙伴而非對手,視對方發展為機遇而不是挑戰。
第三,此訪進一步增進了中印戰略互信。中方不回避問題和分歧,而是把雙方關心的各種問題包括一些癥結性問題都擺在桌面上,彼此坦誠相見,說清楚中國的戰略意圖,推動印方從戰略合作伙伴的角度,尋找雙方的共同利益所在,共同致力于從大局出發管控好分歧,以合作的態度妥善處理現存或可能出現的問題。
李克強總理訪印為中印關系發展譜寫了新篇章,中印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總體來看,南亞地區的發展越來越有利于印度,中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呈現多元化的態勢。中國對外投資往往由大企業和金融部門主導,今后應加強與國防和外交部門的協調與配合。未來如何有效地整合各類利益、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將是中國南亞戰略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