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李開盛: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核心是走出大國對抗宿命

    2013-07-15 09:32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  查看評論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是走出大國對抗的歷史宿命

    ——專訪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開盛

    編者按:

    2013年7月10日-11日,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兩國民眾高度關注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以及新一輪對話的內容、成果。對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中國學術界是如何看待的?美國是如何回應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在哪些領域容易取得突破?兩國是否會加強雙邊關系的制度化程度?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李開盛。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是不沖突、不對抗,走出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對抗的歷史宿命

    ■ 對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前景,中國學術界理性樂觀,美國態度復雜

    ■ 制度建構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尤為重要,雙方將在經貿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李開盛副研究員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2012年2月訪美時提出的, 今年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在安納伯格莊園的“莊園外交”,又進一步明確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確定了兩國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也引起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是不沖突、不對抗,走出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對抗的歷史宿命

    傳統的大國關系中,大國關系的基本目標就是取得霸權,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武力手段獲得。大國關系的重要特征是沖突和對抗的零和博弈。新型大國關系意味著對傳統大國關系的超越。李開盛副研究員告訴記者:“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是不沖突、不對抗,致力于擺脫歷史上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最終走向對抗的歷史宿命。” 他還談到“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不是中美共治。”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總結說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應具備三大特征——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新型大國關系概念的提出和實踐對于國際關系理論和實踐而言都是一個重大貢獻。

    二、對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前景,中國學術界理性樂觀,美國態度復雜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這一概念是由中方提出來的,對于美方的反應,李開盛老師總結說:“奧巴馬政府對建立一種新型的中美關系是積極的,但在對待中方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這一具體措詞上似有保留。這里涉及到幾個問題,一是在如何具體界定“新型大國關系”這一特定概念時,中美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二是美國更愿意先從具體的問題談合作,與中國先強調宏觀性的目標與方向的思路有所不同。” 在李開盛副研究員看來“不少中國學者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前景還是比較理性的,并沒有盲目樂觀。因為這種關系的建立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盡管中國的態度是積極的、主動的。中美之間在經貿領域與諸多全球問題上也存在諸多共識與共同利益,但鑒于中美是兩個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方面有著很大不同的國家,加之長期累積下來的不信任與機制化溝通管道的缺乏,要在兩國間建立新型大國關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三、制度建構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尤為重要,雙方將在經貿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在不同領域的進展會有不同。李開盛副研究員談到:“一般而言,利益交集較多的經貿領域,全球性共同挑戰如氣候變化等,有可能優先取得進展。而在利益分歧較大的政治、軍事、安全領域,則較難達成共識,重點是管控矛盾,加強交流,累積信任,避免這些問題影響到新型大國關系的建構。”對于如何實現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李開盛副研究員認為:“加強制度化溝通與管理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建構尤其關鍵,因為發展中美關系的關鍵不在于沒有分歧與矛盾(這是不可能的),而在于如何管控分歧與矛盾。但從目前來看,雙方間要建立更加正式化的制度可能較難,尤其是在于政治安全領域,因為這需要以鞏固的政治信任作為基礎,而這仍需要長期的累積。”就目前而言,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是中美之間較為通暢的制度安排,雙方借此能夠保持較為通常的溝通交流,避免了雙方的誤解,較為妥善的處理了雙方的一系列爭端,是中美更加制度化關系的一個好的信號和開端。(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

     

    作者簡介:李開盛,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國際關系理論史、國際倫理、中國外交戰略等領域的研究。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有《金融危機陰影下大國關系前瞻》、《中國對朝核問題影響的數量分析》、《世界主義與社群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價值透視》等等;著作有《理解中國外交(1949-2009):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國家身份探求》、《人、國家與安全治理:國際關系中的非傳統安全理論》、《國際關系理論流派概論》(合著)等。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