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李開盛:【網絡對話】專家縱論“棱鏡門”:國際社會如何構建網絡治理權

    2013年07月08日 11:22:57 來源: 新華網

    【網絡對話】專家縱論“棱鏡門”:國際社會如何構建網絡治理權

    新華網記者 姜春媛 陳元

    連日來,棱鏡門事件持續發酵,美國利用其互聯網強勢地位入侵他國電腦系統的行徑正在遭到各國的聲討。不僅如此,類似事件很快被人們翻出:英國被爆2009年倫敦G20峰會期間,對外國政要電子郵件和通話記錄進行監控;消息稱,印度政府為保護國家安全”正打造著一個類似項目,預計監控范圍覆蓋國內9億電話用戶……一連串的竊聽事件讓人似乎看到了網絡安全的軍備競賽”,也讓全球互聯網和通信領域正遭遇一場空前的信任危機

    “棱鏡門”之后,國際社會應該如何構建互聯網國際治理權和規則制定權,如何建立公開透明的體系?又該如何平衡網絡安全和公民個人信息隱私?多位互聯網和通信領域、國際關系研究方面的專家就此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棱鏡門”本質上是一個全新生存空間的規則制定問題

    新華網記者:我們目前生活在一個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國家安全和公民權益的問題,需要學術界和各方面積極研究。棱鏡門事件的爆發成為促使美國談判互聯網安全規則的很好契機。同時一些專家指出,“棱鏡門帶給中國建立網絡強國的機遇。對此,您是如何看這一問題的?“棱鏡門”對其他國家有什么警示呢?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網絡空間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安“棱鏡門”帶給中國建立網絡強國的機遇。中國面臨的威脅不光來自海上、空中,更來自網絡,美國有人已經把圍堵中國的“空海一體戰”變成“空海網一體戰”就是這個道理。為此,我們要樹立綜合安全觀、全面安全觀和網絡國防觀。“棱鏡門”既是一個網絡安全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但其本質上是一個全新生存空間的規則制定問題。

    中國一直受到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網絡竊密”的指責。早在3月,北約就在美國網絡空間司令部的指導下推出了一個試圖作為世界網絡戰爭法則的手冊,也就是《塔林手冊》,想搶先制定規則。“棱鏡門”之前,中國處于被指責的被動局面,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就不要再說別國實施“網絡竊密”了。

     軍事專家王長勤:對于其他國家,要認清美國的真面目,也要加強國際合作。因為,團結才有力量。這一點,中國已開了一個好頭。2011年9月,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已經共同向聯合國提交了“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草案。中方呼吁國際社會以此為基礎,制定網絡空間的負責任國家行為準則,共同構建一個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以維護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對于中國,還要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加緊研發和推廣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安全技術手段,著力提高自身應對網絡安全的能力等問題。現在,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網絡安全很迫切,這是“壞事變好事”的開端。接下來,就是要實實在在地干起來,把自己發展好、壯大好、保護好。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開盛:對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來說,需再次警醒的是美國在網絡世界中的霸權與優越地位,這對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與信息安全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這也反映出,在應對網絡安全時,不但需要制定共同的規范,網絡霸權也是需要討論并加以應對的緊迫議題。

    對于中國來說,最大的機遇就是喚醒了中國的危機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在網絡安全方面失去的話語權。但網絡世界需要的不是對抗。相對美國來說,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其實都處于相對的弱勢。中國應該利用這一機會推進網絡世界的共同國際治理,反對任何國家濫用信息優勢、建立網絡霸權。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唐志東:斯諾登就像一個揭穿了皇帝新衣的英雄。皇帝的新衣是一個早就已經存在的事實,網絡安全問題其實是一個傳統安全問題,美國的網上間諜戰在實質上是傳統間諜戰的延伸。就互聯網這一信息工具而言,自從互聯網誕生之日起,網絡安全就是一個專業人士領域內的傳統議題,斯諾登事件的效應更多地是一種輿論效應,它把一個傳統的專業議題變成了公眾議題。

    斯諾登所改變的是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公眾輿論,它改變的第一個方面是把美國政府從道德制高點上拉了下來,美國政府摔的這一跤摔得灰頭土臉,從此天下無圣人,在國際間的外交斗爭中,它讓美國政府失去了議題設置的制高點。

    建立網絡空間共同治理國際機制,使網絡變成全球公地而非各國競爭的私地

    新華網記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是遭受網絡攻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方一直倡導構建一個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這是近年來中國和外交部門談及網絡問題時,經常講出的一句話。棱鏡門事件讓人們更清楚地看到,這句話決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大實話。

    未來,在構建互聯網國際治理權和規則制定權上如何建立公開透明的體系?

    李開盛:當前最關鍵的是要消除網絡霸權,網絡是一個全球公地,要避免被美國私用與濫用。然后是建立共同規則,保證網絡世界的正常秩序特別是公民權利、商業信息得到充分的保護。要實現這些目的,就應該建立一個共同治理的國際機制,使網絡真正變成全球公地而非各國競爭的私地與新戰場。

    秦安:“棱鏡門”在深層次上還顯示:網絡空間事關生產力、國防力和文化力,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大的“利益匯合點”。

    首先,網絡空間承載著先進的生產力。“棱鏡門”折射出美國從軟件系統到硬件設施完整的產業鏈。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網絡空間鑄就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網絡經濟對世界GDP貢獻率逐年躍升,2010年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一大經濟,有預計稱,中國2015年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的美國和中國,已成為網絡經濟的最大受益者。世界正以網絡空間為紐帶,形成一個巨大的“經濟共同體”。

    其次,網絡空間蘊藏著新質國防力。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全新的作戰領域,“棱鏡門”折射出美國擁有的網絡資源和技術優勢對整個世界的控制能力,威脅到整個世界的安全。網絡空間悄無聲息地穿越傳統國界的限制,而且把整個世界前所未有地連接在一起。因此,不同于美國當年在廣島、長崎扔核彈,在伊朗釋放“震網”病毒,不僅讓德黑蘭的1000多臺離心機癱瘓,而且感染了大半個世界。網絡攻擊的波及面之大,危害性之深,可能讓整個人類社會都承受惡果。

    第三,網絡空間催生出新的文化力。網絡空間已成為人類社會生存的“第二類空間”,“棱鏡門”折射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道德水準和文化品質,事關人類社會的文明。網絡空間不再是實體空間的附屬品。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人們生存的深度、寬度和廣度,并承載了大量的私密信息,催生了網絡文化,成為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樂園。

    總之,“棱鏡門”代表一個全新網絡時代的到來,其生產、安全和文化態勢的深刻變化,對人類社會提出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

    制度設計者需找到國家安全與個人自由的平衡方法

    新華網記者“棱鏡”項目曝光后,美國總統奧巴馬9日辯護說:“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和100%便利。”去年,一部名為《疑犯追蹤》的美劇展示了一個類似于高級“棱鏡”的項目。一個天才設計出一部機器,它能夠收集在美國國土上活動的幾乎所有人的信息,對信息數據進行分析后,機器能找出對美國國家安全有威脅的人,甚至,它能發現生命受到威脅或者對別人生命構成威脅的人。這部美劇讓許多人看了非常“惶恐”。

    現階段,您認為國際社會應如何平衡網絡安全和公民信息隱私?

    李開盛:安全與隱私需要平衡。但美國如此大規模的監控是否符合安全的需要,以及是否會被濫用等問題,仍然需要充分理由來解釋。另外,即使監控項目被納入美國法律管理的范疇,美國法律是否有權授權美國政府監控他國政府以及公民的隱私仍是個問題。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空間,無論是從個人還是國家,都特別要注意隱私的保護。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婁耀雄:“棱鏡門”讓美國很尷尬。美國一向標榜自由,并將自己作為全球自由的楷模,該事件讓人突然發覺在“楷模”那里,另一個空間的“自由”一直就被政府窺視著。它讓人重新思考公民的個人自由和國家安全關系的利益平衡。

    我認為,各國在面對這一問題時,需做好以下利益平衡:一方面,網絡出現給國家安全帶來了新問題,除用跟蹤、窺視等方法外,政府幾乎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公民的隱私權如何保護,沒有隱私,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如何平衡?這的確是一道世界難題,必須給制度設計者一定時間找到利益平衡的方法。在現實社會,人類用了七百年時間才找到安全和自由的平衡,網絡出現也不過幾十年,網絡上的個人自由和國家安全之間的利益失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是網絡領域,還是現實領域,國家安全和個人自由始終是一對矛盾:國家窺視的多一點,管理成本就少一點,但公民就不舒服一點;如果不看著公民做什么,公民是舒服,但其他問題也來了。

    普通人應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

    新華網記者:也有媒體報道稱:美國國家安全部門持續入侵中國多家主要電信公司,獲取手機短信信息。要知道,中國的短信發送量1年會達到9000億條,那么我們的手機短信還安全嗎?“棱鏡門事件我們普通人意味著什么?

    IT行業專家、飛象網CEO項立剛:從理論層面上,沒有絕對的信息安全。 

    在業內看來,中國通信系統能被美國侵入非常正常。雖然目前中國電信運營商們已有很強的網絡管理,對相關數據也有備份,但是即使是這樣,也很難做到萬無一失,很多東西我們還是無法控制。因為從全球角度看,信息通信技術都是美國在引領,美國在世界范圍進行窺探,搜集情報,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這也從另一方面要求,我們的電信產業在核心零部件上加快使用國產產品的步伐。

    此外,我們用的路由器、交換機、服務器、操作系統,所有這些東西有很多東西包括核心芯片都是從國外買進來的。在這里面它有沒有留了后門,有沒有留了其它的東西,我們都是不知道。如果它要留了這些東西,它要攻擊進來是很容易的,而且這些東西是我們暫時沒有能力防的。

    以美國思科為例,這家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公司,有30%的利潤來自于中國市場。據媒體報道,目前思科的網絡設備廣泛用于中國內地電信運營商的骨干網、金融、政府、鐵路、民航、醫療等要害部門。思科,占據中國電信163骨干網70%以上、中國聯通169骨干網80%以上的份額。對此我建議,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雖然我們的信息系統面臨攻擊的風險,但廣大普通用戶不用過于驚慌,我國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保護消費者信息安全。大家在平時使用手機時也要提高警惕意識,隱私方面的信息,還是不要通過微信、短信這些方式去發送,特別重要的一些信息,包括我們的手機號碼、身份證號也不要輕易的利用短信或者普通的通訊手段去交流。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