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4日訊 作為美國“棱鏡”秘密監聽項目的披露者,前中情局雇員斯諾登似乎正在由“香餑餑”變成了一個各方唯恐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他“群發郵件”式的向21個國家提出了避難申請,目前卻沒有一個明確愿意出面收留。究竟是什么樣的事實與邏輯,使得斯諾登從一個舉世矚目的“英雄”變成了道路越走越窄的“落難者”?
毫無疑問,美國的強大壓力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盡管提供政治庇護是國際關系中一個常見的現象,但面對美國的壓力,那些即使想要接納斯諾登的國家也不得不掂量再三。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厄瓜多爾,當厄總統科雷亞于6月28日與美國副總統拜登進行了“友好的談話”之后,表示厄在評估斯諾登庇護申請的時候,會將美國的意見考慮在內。
即使像斯諾登目前所滯留的俄羅斯,它雖然強大,但也不可能因為斯諾登而得罪美國。特別是要考慮到,重任總統的普京雖然一貫被認為是一個對西方強硬的人,但其外交政策也有鮮明的實用主義一面。在無須與西方進行對抗時,普京不太可能為了一個斯諾登而給自己招來麻煩,除非他對俄羅斯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恰恰是在這一點上,斯諾登并不具備一些人所想像的價值。各國間彼此進行各種形式的監聽與監控,可以說是國際政治中公開的秘密。所不同的是,美國利用其霸權以及在互聯網中的特殊地位,實施了在程度與深度上均前所未有的全球監控行動,也占有前所未有的優勢地位。斯諾登對美國監聽項目的揭露,盡管會給其他國家提供一些更加詳盡和有一定價值的細節,但不太可能給他們更多的有價值的新東西。
對那些不滿美國的國家來說,如果說斯諾登有價值的話,可能其最大價值就是暴露了美國政府在網絡世界上的雙重標準,即它一方面指責其他國家搞網絡攻擊,另一方面自己卻對全球網進行監控。盡管美國辯稱這兩者性質并不一樣,但對于隱私權的侵犯在嚴重程度上并不下于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即使美國政府保證對監聽項目進行法律等方面的監督,公民權利都將因此而變得更加脆弱。
但是,隨著全球媒體對斯諾登事件的充分曝光,揭露美國的目的已經達到。從此意義上來講,斯諾登就像一根甘蔗,當他這一價值被媒體和各國利用干凈之后,他在各國政府眼里也就越來越像一根“殘渣”。后者考慮的是如何將其體面地扔掉,而不是冒著與美國對抗的風險將其收留。
一些國家可能還擔心,庇護斯諾登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從事的行為其實各國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過沒有美國那么全面與深入而已。斯諾登所捍衛的是公民的權利,是維護隱私的權利。而政府公權與公民私權之間的沖突,一直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如果庇護了美國的斯諾登,可能會鼓勵出自己的“斯諾登”,這應該是許多國家政府并不愿意看到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斯諾登不只是站到了美國政府的對立面,也是站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對立面。為什么斯諾登仍無法從那些一度對他有意的國家中得到明確的庇護答復,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教授 李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