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胡志勇:世襲家族難以適應民主社會發展

     

    2013-03-27) 胡志勇

     

    近日,印度國大黨在北部城市齋浦爾舉行大會,為2014年的全國大選作準備。印度尼赫魯-甘地王朝新一代接班人拉胡爾·甘地被任命為執政黨國大黨副主席,此舉正式鞏固了拉胡爾在印度政壇的地位,為其成為2014年國大黨總理候選人掃清了障礙。目前,拉胡爾·甘地地位僅次于其母親、國大黨現任主席索尼婭。

    拉胡爾·甘地是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之子,是甘地家族繼承人。在索尼婭領導下,國大黨在2004年、2009年的大選中獲得了勝利。

    但是,由國大黨領銜的執政聯盟政府接連出現了電信詐騙案、英聯邦運動會腐敗案、煤炭門丑聞等多起貪腐事件。整治腐敗成為拉胡爾面臨的最大挑戰。改變國大黨形象、振興國家經濟,為國大黨注入新的生命力成為拉胡爾施展政治才華的主要內容。

    盡管印度現行的政治制度完全照搬了英國的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度以及相配套的行政體制。但是,源自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已經發生了嚴重變異,并衍生出了越來越多的本土色彩。印度式民主已與西方式民主差異甚遠,印度式民主只不過是在形式上為普通百姓建立了一座表達政治意愿的平臺,但從本質上來說,印度式民主又體現出明顯的不成熟:盡管在印度五千年的歷史中,人們用知識與智慧,以及靈巧的手工藝,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和社會制度與多種多樣的社會階層和群體,形成了一個充滿矛盾卻又牢不可破的社會結構。

    而且,印度在政治理念、文化構建、經濟評議等方面為保護低等種姓做出不懈的努力,最終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會原則。但隨著印度種姓集團與地方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印度社會分層態勢更趨明顯,社會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印度的政治選舉已經成為為種姓投票的活動。

    由于印度國內宗教、種姓和族群之間的矛盾加劇,在具體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違背世俗主義原則的情況,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加入,使執政團體有時也會利用不同宗教之間的矛盾,采用拉攏印度教徒,傾向印度教徒利益的政策;使其政策打上了黨派政治和選舉政治的烙印,成為政治家撈取政治資本、進行社會動員的一種手段,從而使印度始終隱藏著一種不利于國家穩定與團結的潛在因素。

    1947年印度獨立后,曾經歷過長達幾十年的一黨(國大黨)獨大的局面,雖然后來國大黨衰落,初步形成了多黨并立、執政黨(聯盟)和在野黨分別執政的格局,但由一黨獨大發展而來的家族政治的影子一直揮之不去,尼赫魯家族在印度政治中的獨尊地位從沒有消失。

    而且,長期以來,甘地家族對印度政治的壟斷,從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到其女英迪拉·甘地當選政府兩屆總理,再到拉吉夫·甘地,甘地家族一直執掌印度政壇,幾乎滲透到了印度政治的每個角落,家族世襲已嚴重僵化了印度的民主政治進程,使印度民主政治的發展無法滿足印度社會發展的需要。

    這種家族統治的政黨在印度十分常見。家族政治可以帶來穩定和可預見性,但這種準君主制政體很難超越家族利益和國家與其家族的聯系。

    42歲的拉胡爾·甘地是甘地家族新一代的代表。拉胡爾在成為國大黨副主席后明確表示將致力推動國家改革,以改變國大黨目前的頹勢。 

    拉胡爾可能也無力改變腐敗問題

    隨著印度政治、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腐敗與政府效率低下充斥著印度政壇,印度的政治必須改革。但由于長期形成的痼疾,拉胡爾·甘地可能也無力改變這種局面,而腐敗盛行更是打擊了印度的民主進程,正考驗著拉胡爾·甘地這位未來印度政治領導人的智慧和反腐敗的決心。

    印度能否走出家族世襲政治的陰影,真正走向民主政治階段,可能超出了拉胡爾·甘地的能力范圍,而這種家族世襲模式將不得不繼續在印度政壇上持續,因而,所謂印度式民主將不得不大打折扣。

    因為,印度憲法有總統治理條款,如果地方上臺執政的與中央政府執政的不是一派的話,總理可以申請總統治理,再從總統手里接過管轄權。這種體制導致印度中央政治與地方政治始終處于不穩定的態勢。由于印度式民主已導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治的動蕩,在經濟方面,印度經濟處于國企和寡頭控制下,導致困難重重,腐敗叢生。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已陷入滯脹的不利局面。

    印度名義上是聯邦國家,但這種聯邦制徒有其名。獨立后中央政府不斷蠶食各邦的權益,在立法、行政區劃、官員任免乃至財政支配等諸多方面仍掌控了地方政府,實際上,當今印度已基本上形成為一種帶有明顯中央集權特點的單一制政體國家。

    而且,盡管有四分之一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但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的民主制度幾乎一直保持著正常運轉的局面。

    近年來印度民主選舉的演變發展呈現出了兩個主要特色:一是黨派過多,各種政治力量混雜,既有百年老黨,也有新生力量,還有代表某一人群甚至某幾個人的小團體。這些政黨人數多者數百萬,少者寥寥數人,其代表的利益訴求也五花八門。這種現象長期存在造成了印度政治舞臺上出現多黨同時執政而非選舉上臺的一黨執政局面;二是選舉逐步商業化,選舉所花費的成本一次比一次高,耗資驚人,金錢在某種意義上對大選的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當選之前曾投入了大筆金錢,一旦進入議會,候選人一定會尋求多方面的回報,拼命撈取好處收回投資。這也是印度政治腐敗的重要原因。

    盡管印度選舉法明文規定了候選人競選經費超過限額將被取消競選資格六年。但是,這些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成為一紙空文。因為,僅依靠公開的收入來源不可能競選成功,接受私人財團的贊助是公開的秘密。

    拉胡爾·甘地成為國大黨副主席后在繼續推行經濟改革的同時,將不得不與效率低下、腐敗盛行等頑疾進行艱苦的斗爭。

    在全球化民主進程不斷深入的當今世界,世襲制家族政治給印度政壇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長期以來形成的印度世襲政治實際上是逆世界民主化而行,在某種程度上則是民主的倒退,同時也使得印度式民主難以正常發展,而不得不呈現出一種畸形發展的態勢。

    隨著印度政治、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腐敗與政府效率低下充斥著印度政壇,印度的政治必須改革。但由于長期形成的痼疾,拉胡爾·甘地可能也無力改變這種局面。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新加坡)《聯合早報》,2013327日。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