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胡志勇:中評:中國與印度在印度洋不會沖突

    中評社北京314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盡管近年來,中國不斷向印度洋挺進,加強了與印度周邊國家的經濟與安全關系,中國與包括馬爾代夫在內的印度洋小國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密,但印度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并沒有減弱。

    事實上,作為一個新崛起的海上強國,印度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印度自獨立以來,長期推行軍事現代化戰略,印度軍事力量特別是海軍現代化建設日趨提高,同時,印度與印度洋小國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與歷史關系。印度自認為對印度洋地區國家有安全責任,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強化與印度洋地區弱小國家的安全合作,與印度洋諸島國保持了持久且不斷深化的軍事關系。印度在印度洋地區始終處于戰略與軍事上的優勢地位。

    印度正通過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的經濟與外交論壇以及印度洋海軍論壇發揮主導作用,鞏固和擴大了印度在印度洋的影響力。

    2004年海嘯發生后,印度海軍第一個向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印度尼西亞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

    印度還經常與塞舌爾、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毛里求斯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并建立了國防部長對話機制。印度海軍管理著毛里求斯國家海岸警衛隊。2007年,印度在馬達加斯加島建立了監聽站。印度在馬爾代夫所有26個環礁構建了沿海雷達網絡,向印度反饋情報。而且,印度海軍和海岸警衛隊還經常為印度洋諸島國提供海上監督、水文調查、軍事訓練,以及海上軍事裝備及維修服務,協助維護這些國家的海上安全。但總體而言,印度缺乏一個有凝聚力的援助戰略。

    與印度相比,除向塞舌爾提供兩艘巡邏艇和軍事訓練之外,中國并未向印度洋小國提供類似的海上援助。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投資將越來越大,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印度洋地區小國也將會接受中國的援助。中國在印度洋的戰略目標旨在保護本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利益。但這種合作并非“零和”游戲,也并不意味著印度正在失去其在印度洋的戰略優勢。

    雖然中國海軍在數量上占優勢,但中國海軍缺乏遠離海岸線部署軍隊的遠洋作戰能力。

    中、印經濟發展的差距正在增大,在地區事務中發揮的作用也有顯著落差。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印兩國在印度洋地區不會公開沖突。

    印度洋對中國而言戰略意義十分重要,中國85%的石油進口和60%的商品出口都經由亞丁灣。中國到目前為止在這一地區還沒有任何軍事基地,在亞丁灣只有三艘軍艦執行打擊索馬里海盜的任務。中國海軍多年來在亞丁灣的存在具有很大的象征意義和外交意義。目前,中國與印度洋的島嶼之間的合作仍僅限于“低水平的軍事交流”,但是這種交流正在變得更加廣泛,更有整體性。

    中、印兩國沒有必要在印度洋爭奪主導權,隨著中國和印度紛紛打造各自藍水海軍,并將戰略投射能力從馬六甲海峽延伸至亞丁灣,中、印兩國英在印度洋上展開良性互補局面,共同維護印度洋的通道安全。

    中、印兩國展開海上競爭的條件尚未成熟。鑒于中國海軍能力不足,而且其目前重點關注海域為西太地區,未來20年印度洋仍將是美國和印度海軍的天下。未來20年內,中、印兩國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海上沖突。雖然大國在西太平洋和南中國海存在利益分歧,但美國和印度海軍的相對優勢將對印度洋上的對抗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

    但是,中、印兩國在印度洋上仍存在著潛在沖突的可能性,雙方需要加強交流與合作,增進互信。中、印兩國海軍之間英建立定期對話的機制。以集中討論印度洋的海上安全、加強海軍能力建設和兩國海軍合作等問題,以進一步加深中、印兩國海軍間的互信與理解。在海上救災、反海盜、反恐和地區‘海上事故’協議可行性等問題上,中、印兩國海軍存在著進一步合作、協調雙方行動,共享有效信息的可能性。

    (作者胡志勇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3314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