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胡志勇:中國戰略機遇期還存在 海洋空間大

    中評社北京33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樣的判斷,主要是為了回應當前中國國內部分人士對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存在的疑問。

    中國在金融危機中表現非凡,國內經濟逆勢上揚,成為全球經濟復興的助推器。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矛盾,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明顯增大。

    在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日趨明顯的大勢下,盡管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負責任的國家行為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但同時也給世界各國產生了“中國已經不再是發展中國家”的印象,給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最為復雜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壓力。而美國奧巴馬政府對其全球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推出了“亞洲再平衡”戰略,將美國的戰略重心轉移到亞洲地區,重點防范中國的崛起。因此,中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存續受制于中美關系發展的狀態。

    同時,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也日趨緊張,對中國周邊外交形成了嚴峻挑戰。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與歐美國家去工業化為主體的全球化浪潮密切相關。通過對內高投資,對外鼓勵和推動出口,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也需要隨之轉型。中國在今后若干年中在諸多制度領域必須深化改革。以實現經濟增長模式的徹底轉變和實現“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國政府必須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用在改善收入分配、提供公共服務和擴展社會保障上。

    同時,“海洋強國”已成為中國政府下一步發展的戰略目標,“海洋強國”在本質上不是進攻型、而是防御性的目標。無論是美國還是對日本等與中國有著海洋領土糾紛的周邊國家,都沒有必要對此做出過度與過分的反應,應改變“逢強必霸”的思維定勢。

    縱觀歷史,任何大國的崛起必然伴隨其海洋化的進程,振興海洋經貿和海洋軍事是大國崛起強大的必由之路。中國在推進現代化的歷程中,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海洋戰略,加大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

    因此,中國應積極構建以南海為軸,以太平洋、印度洋為東、西兩翼的“一軸兩翼”海洋安全戰略。“一軸兩翼”海洋安全戰略是中國國家戰略重要組成部分。鑒于目前中國尚不具備與美國等在太平洋競爭的優勢,中國在印度洋面臨著資源開發與維護海上通道安全等方面的機遇,中國印度洋戰略的主要目標是拓展新的國際活動空間。中國不僅要關注東翼太平洋,更要以西翼--印度洋戰略為重點發展方向:南下尋找通往印度洋新的戰略通道,積極拓展與強化在印度洋的戰略空間,逐步掌握西翼戰略主動權,反過來又促進中國在太平洋的發展空間。

    以伊朗高原國家為新的戰略發展方向,積極尋求戰略支點,分階段穩步推進,最終形成東、西兩翼互動格局,建立以陸上地緣經濟優勢促進海上地緣政治優勢的海洋安全戰略模式,完成“一軸兩翼”戰略的建構而成為海洋國家。

    加強海上力量尤其是海軍現代化建設,增強海上作戰能力,不斷提高海上遠程投送能力,強化海上威懾能力,建設“遠洋積極防御型戰略海軍”,重點發展海軍力量與航母艦隊,建立由海軍力量、海上武警力量、海上民兵預備役力量三位一體的應急作戰體制與海上國防動員體制,形成對我國海洋周邊國家乃至域外大國強大威懾力。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事關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依賴程度日趨上升。建設海洋強國、維護海洋權益是發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國海洋權益維護和拓展的題中之意。中國把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納入到國家大戰略之中,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和諧海洋國際環境,建設“強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強國,以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中國的海洋安全戰略應以打破島鏈封鎖與馬六甲困局為發展重點,從根本上改善中國戰略處境,加速中國的復興崛起。

    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加強國防建設的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中國軍隊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將一如既往同各國加強軍事合作、增進軍事互信,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事務,在國際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積極作用。中國的國防戰略正在從以陸上疆界防御為主,向海、陸、空、網、太空“五維空間”拓展,以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與利益。中國在加強陸上國防建設的同時,將更加重視發展高科技領域國防軍事能力。

    隨著海洋在中國的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中國可以利用陸權優勢改變海權劣勢,用地緣經濟改變地緣政治。由陸及海,借助周邊國家走向印度洋。

    隨著國際政治外交形勢的變化,中國海洋權益面臨著日趨錯綜復雜的局面,圍繞資源爭奪、島礁主權、海域劃界和通道安全的爭端和矛盾日益凸顯,態勢進一步加劇。中國面臨著維護海洋權益等新的挑戰。

    近年來,美、日、歐洲等國家加強了在緬甸的存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以及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懼與防范心態日趨上升,對中國構成了嚴峻挑戰。

    由于長期以來,中國人的海洋意識較為薄弱。中國急需提高和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在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新世紀,必須克服“重陸輕海”的思想,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建設地區性海洋強國。中國必須制定具體的海洋安全戰略,以應對美國以制華為核心的對華戰略、亞洲戰略和全球戰略。中國將海洋經濟戰略和海洋安全戰略融為一體,而形成全面、系統的海洋發展大戰略。

    首先把海洋開發納入跨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將中國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國,全面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并成為海洋運輸和國際貿易的大國,不斷提高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能力。

    其次,將中國建設成為海洋科技強國。圍繞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健康、提高海洋服務能力、推動科學發展的目的,逐步成為太平洋地區的海洋科技強國。

    第三、發展中國海權,加強遠洋力量的建設。加強以海軍為主體的海洋綜合力量建設,形成一支包括海軍、商船隊、海洋科研船隊的強大海洋力量,增強遠程打擊能力,保證中國海上貿易通道安全,形成岸上和海上作戰能力強,支持保障機制健全的海防體系,最終將中國建設成為海洋綜合力量強國。

    中國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始終不渝地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而海洋開發與利用可以為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只要妥協處理好與周邊國家海洋爭議等問題,管控好分歧,海洋完全可以成為中國建設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又一新的平臺。因此,中國應充分利用和把握好戰略機遇期,積極應對海洋挑戰,以海洋經濟與科技戰略、海洋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戰略、海洋外交戰略為三大支柱,強化海洋發展戰略,積極調整“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抓緊自主開發、強化危機管控,實現“龍歸大海”,積極應對海洋挑戰:

    在對外關系上,中國應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美國亦須尊重中國的海洋權益,中國要積極探索兩國協調機制,把握中美海權競爭與合作的動態平衡。

    同時,中國要積極拓展中俄和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爭取中美鄰三方海洋博弈的主動權。避免鄰國趁機利用中美矛盾,從中漁利。而且,中國必須強化海洋體制機制建設,盡早成立國家海洋安全委員會,以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積極妥善地處置與相關國家的海洋糾紛,積極推動海洋資源開發。綜合管控海洋,統籌對內行政執法和對外維權執法,提高海域和海島使用、海洋污染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效率與服務水平。綜合運用政治、外交、軍事等手段,強化部門統籌協調、中央與沿海省份統籌協調,形成維護拓展海洋權益的整體合力。強化對我管轄海域的定期維權巡航執法,建立統一的海監、軍隊和外交等部門的海上維權執法協調配合機制,保障海上通道航行安全。加強與海上鄰國雙邊與地區海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國應堅持由爭議雙方談判協商解決海洋爭議問題,積極開展公共外交,積極參與聯合國相關海洋事務,不斷提升中國對國際海洋事務的影響力。

    (作者胡志勇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333日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