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劉鳴:樸正熙:充滿矛盾性的政治人物

    樸正熙是現任韓國總統樸槿惠的父親,1961年通過軍事政變上臺至1979年遇刺身亡,執政長達18年。對于其功過是非,韓國國內至今仍褒貶不一。

    樸正熙在任期間,把韓國從一個落后、貧窮的農業國帶入了現代工業化國家行列。1961年,韓國人均GDP只有82美元,屬于世界上最低收入國家之列;1973年,韓國人均GDP達到396美元,年增長率達到17%1979年,韓國人均GDP達到1745美元,按聯合國的指標,已跨過中等收入經濟體的門檻。樸正熙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18年左右帶領韓國取得如此大的經濟進步,主要得益于他對本國國情和人民需求的充分了解。他認為,一個經濟非常落后,長期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國家,推行民主化的條件是不成熟的。為此,他上臺后的首要目標就是實現民族復興和工業革命。

    樸正熙執政期間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革新:第一,對官僚體制進行改革,革除陳弊,大膽起用一大批來自軍隊的充滿活力、務實的少壯派軍官與 “海歸派學者擔任政府官員,提高了政府決策能力與管理的效率。第二,根據韓國缺乏自然資源和有經濟實力的大公司的國情,學習日本的經濟模式,搞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和出口導向型經濟。第三,重點發展重化工業。1973 1979年韓國制造業年均增長16.6%1980年重化工業在整個制造業的比重達到54%。第四,大力發展全國聯網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他力排眾議,在沒有一分錢預算的情況下,投入陸軍工兵團建設京釜高速公路。京釜高速公路的開通,使韓國的物流大幅改善,經濟得以突飛猛進。第五,建立了一系列大企業,成為韓國工業的重要支柱。在他大力支持下,三星、現代等集團迅速發展,成為推動韓國工業化的超級財閥。第六,制訂一系列農業開發計劃。其中最為著名的是 “新農村運動,主要目的是向農民灌輸正直誠實的價值觀,發展農村多種經營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通過 “新農村運動,韓國農村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農民開始富裕起來,大大縮小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第七,倡導革除社會陋習,堅決打擊各種腐敗現象。僅1965年一年間,韓國因腐敗而受處分的官員就達5163人。

    然而,樸正熙是一個充滿矛盾性的政治人物。他最后的悲慘下場,與其對政治發展駕馭的局限性及對威權政治的過度迷戀密不可分。首先,他發動的軍事政變是違背人民意愿的強權行動,人民為此付出了18年不正常政治生活的代價。其次,他是一個權力狂和政治上出爾反爾的人。他多次承諾恢復民主政治,但往往最后都食言或變相踐約,甚至多次在大選中舞弊,非法當選總統。他頒布加強鎮壓和擴大清洗的凈化政治活動法。根據這一法令,先后有4400多名民主人士被審查,被剝奪參加政治活動的資格。第三,過分重用軍隊的親信,聽任他們爭權奪利和為非作歹。最突出的例子是,他縱容情報部門官員于1973年在東京綁架反對黨領袖金大中,并準備把他沉入太平洋,后雖在美國干預下未得逞,但金大中仍然被強行押送到韓國監禁。

    樸正熙的執政經驗給后人留下了幾點啟示。首先,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政治改革需要跟進。要擴大各級代議機構的監督權,讓人民更好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要尊重憲法,崇尚法治精神。其次,經濟政策要根據發展條件和階段作出調整。在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出口導向和政府主導經濟的政策是符合當時韓國國情的。但到了70年代中期以后,韓國國內與國際經濟形勢已有所變化,財閥與官僚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太大,滋生官商結合與權權交易的現象。由于沒有及時調整,樸正熙及其后幾任總統期間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同時,中小企業的競爭活力難以發揮,市場競爭與國家發展也因此受阻。最后,韓國新農村運動雖取得重要成績,但以搞運動的方式推動,導致弄虛作假頻頻出現,削弱了農業競爭力,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娛樂事業發展被忽視,給農村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作者劉鳴系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解放日報》 2013313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