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面臨前所未有的高壓態勢,朝鮮仍然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此次核試驗, 無論在質和量上都向前邁進了一步。接下來朝鮮甚至有可能進行更多的核試驗。國際社會籠罩了一層悲觀的情緒,似乎朝核問題已經注定無解。
顯然,美國將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核試驗做出強硬制裁。然而,自1994年朝核危機爆發以來,無論是美國的單邊制裁還是借聯合國安理會名義進行的多邊制裁, 都無法阻止朝鮮進行核計劃。除制裁外,美國能夠施壓的最高和最后手段是武力干預, 但這是最不可行的選項。這一方面是因為朝鮮的一貫強硬行為使其報復行為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則是由東北亞特殊的地緣政治決定的。基于與朝鮮的特殊關系, 中俄不太可能容忍美國輕易對朝動武。
美國的另一招是寄望于通過加大中國責任,認為中國對朝鮮施加足夠的影響力就能阻止朝鮮核活動,這同樣也是一種過于天真的想法。中國對于朝核問題的所謂影響力,主要是基于中國在抗美援朝中的巨大付出以及現實中的經濟援助,但這種影響力是有限的。盡管朝鮮對于中國的援助有一定的依賴,但還不至于會因此放棄核計劃。因此中國的勸說至多延緩朝鮮的核試驗進程,卻無法阻止朝鮮進行核試驗。
上述這種向朝鮮施加外部壓力或影響力的做法,忽視了朝鮮發展核計劃的國內政治生態及其利益訴求。朝鮮核問題不可能通過外部的制裁和壓力獲得最終的解決。如果朝鮮放棄核計劃,那一定不是它被動放棄的結果。既然外部壓力效果不彰,那就只能尋求內部突破。這是因為朝鮮開發核計劃最初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國際安全環境的認知,但一旦初步具備核能力后,是否放棄核計劃就不完全取決于對外部威脅的認知,這時候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力就上升了。一國中止核計劃需要充分考慮國際安全環境和國內政治生態兩個層面。
就朝鮮而言, 其核計劃從最初的安全需求發展到現在,安全需求尚在,而且由于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其安全需求還在持續增加,但國內政治對于核計劃的需求同樣也在上升。核計劃已經成為朝鮮領導人和軍方向國內人民展示所謂民族尊嚴、國家獨立、凝聚力的象征。從軍方到龐大的核武開發機構,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核利益集團。圍繞每一次核試驗的制裁博弈,都進一步強化了朝鮮國內“先軍政治”以及政權的政治合法性。對于朝鮮來說,退出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帶來的國際形象的負面影響遠不及每一次核試驗帶來的國內聲望的提升。由于美國與聯合國隨之而來的制裁在國內更加激起了朝鮮民眾的凝聚力,朝鮮政府更是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合法性。
因此,只有朝鮮內部的政治生態發展出適合棄核的大環境,才能期望朝鮮做出放棄核計劃的政治決斷。不過,從內部著手改變朝鮮的政治生態,決不是采用美國一些智庫曾經建議的通過激烈方式更迭朝鮮政權的做法。恰好相反, 國際社會應對朝鮮采取一種更加溫和和公平的做法,一步步促成朝鮮內部政治生態的改善, 將朝鮮的國家戰略重心從“先軍政治”轉向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
國際社會應對朝核問題的治本之道首先是要為朝鮮創造一個和平發展的周邊安全環境, 以便為朝鮮領導人、軍方以及民眾改變對外部安全威脅的認知提供某種可能性。毫不諱言,朝鮮政府和軍方是以安全受到威脅為由來開發核武器的,它也是這樣灌輸給國內民眾的。朝鮮對外部威脅的看法也并非完全是幻覺。朝鮮核計劃是對地區安全均勢日益失衡的一種本能反應。冷戰后,美日、美韓同盟沒有削弱而是更加強化,另一方面,中俄能為朝鮮在安全上提供的支持力度遠遠不能與美日為韓國提供的支持相比。在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的戰略背景下,朝鮮的安全焦慮在上升,軍方會更容易將外部威脅作為引領國內民意支持核開發的動力。
朝鮮長期封閉于國際社會之外,其獨特的社會政治制度,對于來自外界的威脅高度敏感。國際社會的每一次制裁只會使朝鮮社會變得更加內向和封閉。而對于一個日益封閉的社會來說,外部世界的影響力就會變得微乎其微。反過來說,如果來自外部的威脅度和不公平感降低,在繃緊的神經有所放松的情況下,朝鮮不排除有可能從“先軍政治”的重心轉向社會、經濟和民生發展。從長遠來看, 經濟依賴外溢至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的“低級政治”影響安全領域的“高級政治”是有可能的。一旦朝鮮內部的經濟發展與外部世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朝鮮的國家利益觀包括對核武器與國家安全的關系的認知都可能發生相應的改變。如果核計劃帶來的民族尊嚴和內聚力等這些因素能夠從經濟發展成就、國際社會尊重等方面得到補償,就可能改變朝鮮國內對于國家利益和國際社會的認知,從而慢慢融化覆蓋在核問題上的堅冰,進而有可能真正接受國際核不擴散規范,但這需要國際社會一定的耐心。
可能有人會提出,如果不對朝鮮保持高壓態勢,朝鮮總有一天會開發出核武器。但是,如果高壓與制裁都無法避免朝鮮最終擁核,為何不嘗試尋求更溫
和、更具說服力甚至也許更可行的路徑呢? 更何況,對于一個不認為核武器是最重要安全保障的國家來說,即使獲得核技術也有可能只是和平利用,擁有了核武器也是完全有可能做出棄核的決定的。南非和烏克蘭就是很好的例子。
總之,外部壓力對朝鮮棄核沒有根本作用,只會激發朝鮮的新一輪的斗志。朝鮮放棄核武計劃只能是慢慢做內功。通過促進朝鮮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經濟社會的開放,從而形成新的國際觀,接受國際核不擴散規范,為其主動棄核創造必要的條件。朝核問題注定是一個國際國內雙重博弈的漫長過程。
從長遠看, 需要通過朝美相互妥協,尤其需要美國放棄其長期奉行的對朝敵視和遏制政策,轉而實施更加靈活和溫和的接觸政策,以此來改變朝鮮對國際社會的認知, 進而主動放棄核計劃,這應是解決朝核問題的必由之路。
(作者趙國軍為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東方早報》2013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