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避免讓朝鮮鋌而走險
正因為如此,朝鮮在安理會決議通過后就作出了強烈的反應:宣布將繼續發射各種衛星和遠程導彈、將進行高水平核試驗。
2012年12月12日,朝鮮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發射了“光明星3”號衛星。2013年1月22日,安理會以15票贊成的表決結果,一致通過了關于朝鮮發射衛星問題的第2087號決議。與以往的第1718(2006)、第1874(2009)決議相比,新決議的制裁力度表面上并沒有特別加大, 但它的針對性更強, 對制裁對象的信息更詳盡, 隱含制裁的范圍擴大了。如增加了兩個旅行禁令與資產凍結的附件,把對朝鮮導彈開發的最重要的4位官員和最關鍵的一個機構、一個銀行和4家軍火公司的制裁的詳細信息進行了公示,這使得有關國家與金融機構今后將無法再與這些被制裁的單位發生業務關系;而在香港開業的朝鮮礦業發展貿易公司分公司也只能卷鋪蓋走人。
另外,該決議與1874號決議相比,力度微妙增加的有四處。1.1874號決議規定可讓船旗國指示朝鮮嫌疑船只駛往適當的港口由當地主管當局進行檢查;新決議則增加了朝鮮船只拒絕接受檢查時有關當局可以發出《協助執行說明》的內容。2.原決議僅僅呼吁所有會員國不向對朝貿易提供公共金融支持(包括出口信貸、擔保或保險);新決議則要求各國監測本國國民、在本國的外國人、金融機構同朝鮮金融機構或其他實體的活動。3.原決議對查到的朝鮮違禁物品的處置方式僅僅是提出扣押和向聯合國委員會提出處置報告;但新決議則包括銷毀、儲存或轉移至其他國家。4.對于朝鮮今后行動的對策,1718號決議僅表明:如果有必要采取補充措施,則須進一步作出決定。1874號決議表述為:如有必要采取補充措施,須由安理會進一步作出決定。2087號決議的措辭則強硬得多:“在朝鮮再次進行發射或核試驗時,采取重要行動”。
正因為如此,朝鮮在安理會決議通過后就作出了強烈的反應:宣布將繼續發射各種衛星和遠程導彈、將進行高水平核試驗。
中國這次支持安理會的2087號決議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行動。在去年圣誕節前中美駐聯合國外交官的幕后磋商中,中國已經盡自己的力量抵制了美國提出的對朝鮮高強度的制裁決議草案。中國在朝鮮發射衛星之前已經三番五次地勸告朝鮮,這種行動違反了聯合國的決議,但朝鮮置若罔聞。因此中國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有責任與國際社會的成員一起對朝鮮的錯誤行動作出必要和合理的反應。實際上,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目前并沒有要考慮改變對朝鮮的政策,在十八大以后,中共還派出了以政治局委員李建國為團長的代表團訪問平壤,表達了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明確立場:進一步加強鞏固和發展中朝傳統友誼,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朝關系。但這種表態并不表明中國一定會像處理2010年11月延坪島炮擊事件那樣低調。按照是非的曲直與國際規范的要求進行恰當的反應,將是這屆新一代領導人的新風格。
實際上,中國在與美國磋商決議案時已經充分考慮到了朝鮮半島南北對峙和危機起伏的情況,限制了對朝鮮過度制裁的內容。正如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在投票后所表示的那樣:安理會對朝鮮射星采取的行動應慎重、適度,有利于維護半島和平穩定,有利于維護半島無核化進程,有利于推動局勢盡快轉圜,防止緊張升級。但是,對中國最大的努力,朝鮮顯然沒有領情。
2013年1月30日,韓國發射了“羅老”號火箭,成功將衛星送入了太空。這一舉動又引發了朝鮮的憤怒,指責“美國對朝鮮發射‘光明星3’號進行譴責,并對韓國發射‘羅老’號的行為予以袒護,實行無恥的雙重標準。”
不過,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國,長期以來,在發展中遠程彈道導彈方面受到美國的限制,直到最近美國才允許它發展達到800公里的導彈,另外它也沒有試圖獲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次其衛星發射,第一級火箭是俄羅斯制造的,俄羅斯也不會轉讓相關的技術給它。韓國制造的是第二級火箭,是一個固體火箭,只有8噸的推力。所以,如果堅持說這也是一顆導彈,那它也僅僅是一顆近程導彈,韓國早就擁有了這個技術。所以,發展太空技術是韓國的自由和權利,并不會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
由于朝鮮國內體制的特殊性,朝鮮當局需要在國內樹立起強國的形象。因此對于外部壓力,朝鮮當局往往會擺出強硬姿態。可以預見的是,朝鮮這種以超強硬對強硬的態度,必然要付出慘重的政治和經濟代價,只會在國際社會上更加孤立,讓國民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一旦事態繼續惡化,美國及其盟國可能會在聯合國框架以外,實施包括金融制裁和阻止進入朝鮮的外國船舶再進入韓國、美國、日本、歐盟國家港口的“入港限制”的方案,如果這一方案成功得以實施,就等于國際社會對朝鮮進行了事實上的海上封鎖。美國與韓國必定會采取2010年“天安”號事件后類似的頻繁的軍事行動和軍事部署,以給朝鮮施壓。朝鮮半島又會陷入新一場的緊張對抗的危機之中。
朝鮮如果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必將給中朝關系蒙上陰影,中國將不得不在外交行動上確保與國際社會的同步行動。中國從戰略利益上講,會繼續給朝鮮提供一定的支持,但這不能曲解為無原則的庇護。“天安”號事件以來的一系列沖突,已經讓中國處于尷尬的兩難困境,既損害了中國同美韓的關系,也破壞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朝鮮搞核武器,不僅僅會給中國的邊境地區的生態和人民的情緒帶來不利的影響,給中國的安全也會帶來壓力。
當然,中國仍然希望朝鮮半島能夠保持和平與穩定,維持朝鮮的國內穩定,這符合中國的利益。因此中國也不可能完全同意美國對朝鮮實施全面的經濟制裁和軍事行動。中國認為對朝鮮問題要講究策略,一味對其施壓會降低朝鮮對中國的信任,反而容易令其鋌而走險,只會火上澆油。通過和平手段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才是最符合各方的利益的。因此,中國仍然需要與朝鮮保持接觸,呼吁各方保持冷靜,一方面通過制裁、譴責給朝鮮施加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對話、勸告甚至援助令其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劉 鳴 葉成城 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學者
錄入編輯:周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