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2)
印巴兩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求改善雙邊關系,2011年2月,兩國宣布重新開始全面對話進程。印巴兩國通過“板球外交”和南亞多邊合作機制進行了高層會晤,并同意相互給予貿易最惠國地位,在簽證和邊界通關方面提供便利。
最近,印度與巴基斯坦相互指責對方武力侵犯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沖突已致巴方一名士兵死亡,另有一名士兵受傷,令人為之憂心。
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存在領土爭端,目前以實際控制線為分界線。印度在綿延700多公里的實控線拉了接近4米高的鐵絲網,以防止非法越界滲透。這條“實際控制線”幾十年來一直是兩國引發暴力襲擊的導火索,因為印巴都宣稱擁有該地區的所屬權。
克什米爾地區自1947年以來一直由印巴兩國分治,其歸屬問題也成為橫亙在兩國關系正常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礙。印巴兩國曾因克什米爾領土歸屬問題而發生過兩次戰爭和多次小型沖突。1947年底,分治不久的印巴兩國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史稱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9年7月29日,印巴兩國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卷入沖突,史稱第二次印巴戰爭。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
而于1971年11月21日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則以肢解巴基斯坦為主要目標,孟加拉國宣告成立。通過此次戰爭,印度占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雙方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后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1999年2月,印巴兩國簽署了《拉合爾宣言》,雙邊關系走向了緩和。但1999年5月初,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再次爆發了沖突,雙方死亡上千人。卡吉爾事件使印巴之間的關系急劇下降,但對克什米爾問題的影響非常有限,雙方保持了克制態度,經過兩國的努力,使事態沒有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卡吉爾事件表明印巴雙方已經擁有了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2001年12月,印度議會大樓遭到恐怖分子襲擊。印度指責該事件為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分子所為,要求巴方對這些恐怖分子采取行動。但巴方否認了印方的指責。隨后,雙方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和其他邊界地區調動軍隊,并發生了武裝交火事件。印度利用此次議會遭襲事件,以反恐為名打壓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則同樣立足于反恐原則,與印度針鋒相對。使印巴之間的關系一度劍拔弓張,兩國處于緊張的對峙局面。
2003年11月,印巴兩國領導人通過和談正式達成了在克什米爾邊界地區實施全面停火的協議。自此以來,邊界局勢總體保持了相對平靜的態勢。不過在2008年5月8日夜間,印巴邊防部隊發生了猛烈交火,相對平靜了五年的印巴邊境陡然緊張。但兩國的和平進程在2008年印度孟買遭到巴境內恐怖分子襲擊后中斷。
而且,印巴兩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求改善雙邊關系,2011年2月,兩國宣布重新開始全面對話進程。印巴兩國通過“板球外交”和南亞多邊合作機制進行了高層會晤,并同意相互給予貿易最惠國地位,在簽證和邊界通關方面提供便利。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印巴人員交往和貿易均呈現明顯增長,對維護本國利益和地區安全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1971年印巴兩國停戰以來,雙方在邊境地區隊擦搶走火事件不斷,有幾次都瀕臨戰爭邊緣,但最后都沒有發生大規模戰事,雖然此次交火猛烈,但引發戰爭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戰爭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和平對話才是最終解決之道。印巴兩國主張和談的聲音目前占據主流。而且,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歐紛紛通過外交渠道勸說雙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勢再度升溫。巴基斯坦否認了印度指稱的巴方軍人在克什米爾地區射殺兩名名印軍士兵一事,并呼吁聯合國觀察員介入調查。
印巴之間的主要矛盾在于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就印度而言,克什米爾出現的問題不僅涉及居住在克什米爾地區的400萬穆斯林,而且還影響到居住在印度其他地區的1.3億穆斯林的和平與安全。由于印度的反對,導致了國際社會對該問題的調解難以進行。同時,印巴關系的改善還需以建立一種彼此互信的氣氛為基礎,包括雙方高層領導人的政治互信與普通民眾之間的相互信任,而且,在兩國媒體之間培養互信的氛圍尤為重要。
克什米爾爭端至今沒有解決原因
克什米爾爭端至今沒有解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把克什米爾爭端看成是東西方兩大陣營斗爭的一部分;
第二、印巴兩國持續追求各自根深蒂固的戰略。而且,印度堅決反對外來勢力調停克什米爾問題;
第三、作為印巴兩國斗爭的犧牲品,克什米爾本身一直尋求脫離印巴兩國。但是,印巴一致反對克什米爾獨立。
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印巴所堅持的“零和游戲”長期主導著印巴雙邊關系的發展。
印巴和談進程的啟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它既與國際體系發生重大轉變有關,又反映了印巴兩國領導人外交思維與外交理念的變化,更反映了印巴兩國人民改善雙邊關系的共同愿望。盡管兩國在關鍵問題上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但是,印巴兩國領導人都希望采取和平手段來解決疑難的愿望和態度,無疑對今后的雙邊和談將產生積極的重要的影響。
印巴之間的經濟合作潛力很大,雙邊經濟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但是,由于巴基斯坦擔心印度商品涌入巴基斯坦國內市場而影響本國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因此,巴基斯坦嚴格控制印度商品進入巴國市場,導致在對印度的貿易合作中長時期處于順差狀態。所以,改善和提高印巴之間的貿易關系取決于今后兩國政治關系的改善與發展。
冷戰結束以來,印度通過對巴基斯坦實施打壓戰略已經確立了印度在南亞的中心地位。但與此同時,印度通過與巴基斯坦的雙邊經濟合作,促進了本地區的經濟聯系和融合,將巴基斯坦的經濟與印度聯系在一起,從而降低了巴基斯坦與印度對抗的能力,削弱了巴基斯坦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使印巴的和平進程向前推進。印巴緊張關系的緩和,有利于改善巴基斯坦國內的政治環境,為其國內建設創造了條件。
保持印巴關系的穩定,符合這兩國的長遠戰略利益。印巴關系正常化有助于印度確立亞洲主要國家甚至世界大國的地位。同時也符合美國、俄羅斯和世界其他主要大國在南亞的戰略利益。“印巴和則南亞穩”。印巴的關系走向關系到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態勢,并對南亞其他國家關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同時,印巴關系正常化有利于中國西南邊疆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印巴兩國的敵對行為為中印友好關系的發展增添了諸多復雜因素。雖然中國已經明確表示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并且在說服巴方與印度進行認真的談判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傳統友誼將會使中、印關系復雜化。如果印巴關系出現倒退或發生武裝沖突,則對中國的西南地區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但解決印巴之間長期存在的紛爭并非易事,其原因在于兩國之間的長期不信任導致一些重大的談判只能在兩國最高政治層面進行,而印度方面認為與巴基斯坦的談判始終處于艱難的境地。印巴兩國領導人早就同意就所有問題通過雙邊談判的方式解決。因此,需要印巴兩國持續不懈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印度應該拿出更多的誠意,消除與巴基斯坦的誤解與不信任,以實現南亞地區真正的和平。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合早報》(新加坡)2013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