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劉鳴:中國綜合性國家安全戰略構想

     

        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取向不是與美國對抗,而是化解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指向。保持均勢,化敵為友,爭取更多的同盟軍來制衡競爭者。要確立長遠的戰略理念,堅持將‘和平發展’作為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建構的基調。

      自2010年以來,特別是美國戰略重點向亞太地區轉移后,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遇到了一系列的矛盾,其中海洋權益與領土主權的矛盾尤為突出,目前我們周邊遇到的安全環境的壓力與挑戰是全方位的。除了美國因素外,中國還存在一系列常態化的安全問題。鑒于這種新的形勢,我們有必要制訂一個綜合性的國家安全戰略,統一各部門的思想與利益,有效協調相關政策與行動,合理統籌全國的資源。這個戰略的基本構想如下:

      中國安全戰略的定位

      “中國的大戰略應該是通過發展充足的防衛力量、有重點地維持與拓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降低與化解國家所受到的形形色色的威脅,全面參與國際制度,確保國家能夠在和平、和睦的環境里集中精力與資源發展中國經濟,改善人民生活。”

      

      除了美國與其鐵桿盟友以強力的方式制衡中國的因素外,我們這兩年與周邊國家關系出現較多的摩擦與局部沖突也有我們自身外交與國內政治的原因。如我們在發展與周邊國家政治經濟關系、處理領土爭議問題時,國內各個不同部門的利益與認識不盡相同,特別是在海洋維權執法與應對突發事件時,有關方面缺乏協調與協同;沒有系統地、長遠性地謀劃;維穩與維權沒有平衡點;各機構在對外關系上經常是各自為政,優先從本領域的工作角度來理解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注重部門的傳統思路及中長期目標,較少考慮國與國關系的大局,周邊國家的民間反應,我們外交工作的優先等級以及如何服務于我們的總體國家利益。與此同時,中國民間通過網絡傳播的不同聲音也對中國傳統上穩健的外交政策與反應帶來了超常態壓力,使得外交成為了輿論推動下不得不為之的工作。

      要制訂綜合性的國家安全戰略,就首先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理論與政策定位,其中包括與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國家大戰略”的關系。按照西方對大戰略的定義,它是“藝術性地運用與動員國家所有的實力來實現國家目標的行為,其目標就是反對外來干涉威脅”。顯然,這個定義的特點就是集中于針對外部的威脅與確保本國的生存,所以,它更像是一個安全戰略。對于中國來說,大戰略應該不同于安全戰略,它既是針對外部的威脅,也需反映國內的最大利益目標,因此,它所強調的是國家的安全與發展的基本關系與階位,以確保有效地運用國家的精力與資源來投入其戰略重點的發展。

      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大戰略應該是通過發展充足的防衛力量、有重點地維持與拓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降低與化解國家所受到的形形色色的威脅,全面參與國際制度,確保國家能夠在和平、和睦的環境里集中精力與資源發展中國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該戰略的核心是避免對抗、務實應對利益沖突與壓力、接受國際規則、調動一切資源確保政治穩定、力促經濟增長。

      而安全戰略應該是在其之下決定如何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如何建立和塑造有利于中國的安全環境;如何威懾潛在的敵手;如何確保軍隊保衛國家與周邊安全利益帶的能力和如何保證我們對外經濟活動與公民人身安全的總體設想與高度抽象的戰略目標。

      綜合性安全戰略的核心主題、構成與特點

      “中國綜合性安全戰略要旨是:最大程度上與美國及其盟國集團在權力上維持多維復合均勢和追求與美國的局部性的戰略合作共識。”

      

      中國綜合性安全戰略的核心主題是:海陸復合性安全均勢與選擇性介入戰略。

      與美國所追求的全球性的霸權國的安全利益不同,中國所追求的是第二層的安全利益,它更多的是被動性的和守勢性的。中國的安全戰略應該是由8種派生性的安全利益需求與一個統括性的管理與協調機制構成:

      1.周邊安全結構機制與鄰國友好度;

      2.中國海外市場保障與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規制及金融主導權;

      3.周邊領土與海上權益維護;

      4.海上航道與海外商業活動安全;

      5.周邊戰略空間安全;

      6.邊境領土與國土完整安全;

      7.軍事反制與遏制能力的保障安全;

      8.周邊國家政治與社會穩定。

      在這些國家安全利益中,1、2、3、5、7條均受到了美國戰略調整的影響。其他各條均屬于常規的安全。鑒于這些安全利益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我們需要確定一個綜合性的安全戰略。

      在這8項利益中,第3條與第6條是基礎和核心,屬于中國安全戰略中的周邊戰略。它目前基本上是以維持為主,但它又是殘缺中的穩態,許多權益長期處于蠶食和侵蝕之中。要最終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第7條的能力支撐與協調機制的能力提高(支柱);但它又受到第1條的制約。只有第1條的局面向有利于中國的方向改觀,同時第7條的能力也有所改善,第3條與第6條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但第1條的局面改善非常困難,這需要靈活運用復合安全均勢與選擇性介入戰略。一方面以交叉的多邊主義和懷柔主義來緩和第1條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以第7條的同步發展來分化加強前面的柔性手段,最終帶動對第3條與第6條的保護。

      第2條、第4條是中國崛起過程中的生存之路和打破霸權壟斷之道,其中第2條的安全既取決于第1條的局面改善,但也依賴于有效的國內經濟發展戰略和通過擴大的地區主義和全球的經濟合作來加以解決。而第4條則主要依靠第7條的能力提高。

      第5條和第8條是中國延伸性的權力和外延式的安全保障。它的構建可以加強我們對周邊同盟體系的削弱,同時會加固周邊領土與海上權益維護、邊境領土與國土完整安全,確保我們在地區的主導性地位。

      這個安全戰略的統括機制就是:由縱向與橫向安全職能機構組成的安全戰略與國家資源管理與協調委員會,其主要功能是協調上述安全利益關系,有效地運用各種國家資源與戰略工具來達到近期與遠期的目標。

      這個安全戰略要旨是:最大程度上與美國及其盟國集團在權力上維持多維復合均勢,追求與美國的局部性的戰略合作共識。其基本特點是:

      * 維持均勢不是單一的,而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多管齊下的推動,應建立一個外交工具箱,根據不同形勢從菜單中進行選擇。

      * 復合安全均勢不是僅僅釘在東亞與美國周旋,而是以跨區域、多區域、跨議題形式推動戰略的執行。

      * 以外交與結伴行動來平衡東亞的失衡格局。避開競爭中心,開拓全球合作領域;以外圍制衡內環;加大道德領先影響;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收縮,有擴展;有高調,有低調;有積極參與,有慎重參與。

      * 推出以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為合作中心的新多極戰略,加大俄羅斯在東亞作用;兩國面臨最大的境外威脅源自美國。美國正在歐洲加緊部署陸基、海基反導系統,以抵消俄羅斯戰略威懾力量;美國將在2020年前把美國海軍六成戰力部署在亞太地區,包括6個航母戰斗群和大部分巡洋艦、驅逐艦、瀕海戰斗艦和潛艇,圍堵中國似乎勢不可遏。

      引俄入亞,支俄反霸,可一定程度上使美國的全球戰略陷入困境,美國將處于亞洲與歐洲兩線受牽制的局面,面臨重返亞洲還是重返歐洲的選擇。

      * 應該跨越以點狀問題為主、窮于應付美國的外交,而應該以跳躍性的方式主動介入一些美國沒有涉及,或美國等西方國家比較薄弱的領域與問題,進行建設性干預,確立我們的地位和影響。這就是樹立“在世界中的周邊與周邊中的世界意識觀”,中東的變局,中亞與中國關系的發展,將為我們創造一種新的戰略選擇。

      * 在地區范圍內承認和倡導東亞特質的“普遍價值觀”,如對社會公平、人類安全、機會平等、環境保護、社會獨特性等理念的尊重。無論是國家外交部門還是承擔著某種外交使命的地方政府與非政府機構,在與周邊國家進行交往時,對既定理念的尊重與倡導將對中國的周邊安全戰略具有越來越重要的輔助作用。

      全方位、多功能、分層次中國的周邊戰略

      ◆ 實施的基本手段

      (1)在政治上試行交叉多保險均勢。(2)創造性介入周邊國家的政治與社會事務。(3)在經濟上構建和諧安全環境與利益帶的地區制度建設(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4)形成高度相互依賴性與混合性的地區經濟結構。(5)加大在金融、能源、環境、氣候變化、食品安全、反恐、打擊國際犯罪、防治跨國傳染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方面的合作。(6)發展地緣經濟與政治平衡互動機制手段。(7)在公共外交方面要改變重基礎設施、輕民生援助的模式,擴大對應對社會性挑戰與非傳統性安全的援助。要改變公共外交完全由政府操辦與過分政治操作的傾向,需要通過發展中國的NGO與參與各種地區機制的途徑來擴大軟權力的運用。(8)加快談判建立中日韓、中韓自由貿易區、擴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服務與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優惠待遇。(9)以軍事外交、非傳統安全演練與軍事信任措施來滲透與局部瓦解美國盟國的增量化的軍事功能。(10)開拓通往印度洋的新戰略通道,拓展在印度洋的戰略空間:它包括取道緬甸從云南到印度洋通道;由新疆西行至中亞最終連貫歐亞大陸橋,面向中亞、俄羅斯,其西南一翼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確保我們中國可直接抵達阿曼灣。

      

      ◆ 適合推進新戰略的合作制度

      1)10+3和10+1與上海合作組織;2)東亞峰會與APEC;3)中日韓、中美日、中美印、中美澳對話機制;4)中美戰略對話與亞太磋商;5)中阿巴三方戰略協議(成立帕米爾地區三國集團,逐步建立一個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和中國在內的五國對話機制和經濟合作組織);6)與中國周邊的外圍國家與地區建立新型合作關系(南太平洋、中東地區)。

      

      ◆ 新戰略推進的基本原則與思路

      不能無節制地向外投送影響;在經濟上與軍事上強大的時候,政治上需要低姿態;在維權過程中需要集中與限制矛盾的發展,盡可能減少或降低武力脅迫的手段;通過借鑒古代的羈縻與懷柔政策,感化這些國家的戒備心理;鼓勵各界人士要以平等與尊重的態度與這些國家的人民發展關系;要形成世界中的周邊與周邊中的世界意識與觀念,運用大周邊戰略與區內區外聯動的策略來維護我們的周邊的安全;要以“歷史性擁有主權”的法律來制衡《聯合國海洋法》的地質地貌論,以“當事國自行解決主權爭議”來抗衡美國以批準《聯合國海洋法》的方法來干預南海權益之爭的企圖。

      周邊戰略最終形成的態勢是:東(東亞)西(中亞)聯動,動態制衡,以西制東,以東促西。遠交進攻,分而治之的均勢體系。

      美國軍事戰略調整后的中國的國防戰略

      ◆ 中美戰略定位

      長期以來,中美在軍事上存在著嚴重的不信任與尖銳的戰略性矛盾。雙方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人道主義援助、反走私、打擊海盜等方面,是利益相關的合作經營者,但在傳統軍事、安全領域則不是,美國認為中國是值得防范的潛在對手。

      

      ◆ 中國的國防戰略核心要素

      在內部體制上要建立戰略預警、危機管理、能力保障和安全維護四個機制;加強海空陸的協調作戰能力,發展與形成局部性的中遠程進攻性能力,擴大海外與遠洋的軍事活動,在巴基斯坦、塞舌爾建設海外補給點,成為跨地區性的海洋大國,局部弱化美軍的優勢。威懾、制約、阻扼和制服損害中國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的軍事行動;以跨境的非傳統安全合作與軍事公共外交為載體(包括在上海合作組織內的軍事合作),擴大戰略緩沖區與建立友好的安全陣營。

      

      ◆ 國防戰略的基本原則

      以守為主、攻守兼備。基本信條是:常準備、善應變、控大局、不好戰、不挑戰、不怯戰、敢迎戰、爭完勝。擁有防御性進攻與進攻性防御的能力是該戰略的基石。

      

      ◆ 戰略的復合要件

      * 積極發展軍事外交與交流,以開放性、坦誠性、友善性的介紹與宣傳,部分化解鄰國與美國盟國的戰略猜疑與敵意,軟化軍事上制華的一致性;

      * 擴大非傳統領域的合作,培植與周邊國家軍隊士兵的親近感與信任度;

      * 逐步形成海上與邊境地區的危機管理與信任機制,避免突發事件升級為嚴重危機;

      * 增加對太平洋與印度洋沿岸國的安全公共物品的提供;

      * 針對西南與北部邊境能力,提高同時應付東西兩頭安全危機的能力;

      * 提高民眾的國防意識與軍隊的相互信賴關系。

      概言之,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取向不是與美國對抗,而是化解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指向。保持均勢,化敵為友,爭取更多的同盟軍來制衡競爭者。要確立長遠的戰略理念,堅持將“和平發展”作為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建構的基調。

        文章發表于《東方早報》2013年1月8日國際專題版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