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9日電 新年伊始,緬甸局勢又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美國總統連任后首訪緬甸、日本高官外訪第一站選擇了緬甸,印度國防部長近日也將訪緬。在這場圍繞緬甸影響力的爭奪戰中,美日印三國在外交、經濟、軍事領域漸成聯動之勢。三國與緬甸之間既互相需要,又互相利用。
近日,日本安倍內閣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訪問了緬甸,主動加強與緬甸的戰略性外交關系,日本向緬甸提供了首批日元貸款,為日本企業進入緬甸市場提供支持。安倍新政府自此邁出了外交第一步。安倍政府積極謀求與其他發達國家爭相投資的緬甸強化關系,并制定了通過東南亞經濟圈推動日本經濟發展的戰略藍圖。日本加強與亞洲各國的關系,以制約中國崛起。
日緬密切接觸,不僅有政治上的考量,還有經濟利益上的訴求。早在2012年4月,日本就免除了緬甸約37億美元債務,并時隔20多年重新啟動日元低息貸款援助。這是緬甸總統吳登盛2011年3月上任以來主要發達國家首次恢復對緬甸官方發展援助。日本先于歐美國家向緬甸提供援助,主要原因基于緬甸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市場潛力,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重啟日元貸款促進日企投資緬甸。免除債務與恢復援助旨在支持緬甸推進政治改革、民族和解與經濟發展。
近年來,日本一直積極在東南亞進行外交努力,不斷擴大日本在東南亞的發言權,東南亞成為大國政治、經濟角逐的新地區。
與西方主要國家不同,日本出于地緣政治考慮,在緬甸軍政府多年遭受國際孤立時繼續對緬保持貿易關系和政治對話,并未實施嚴厲制裁。日本積極追隨美國外交政策,在外交上積極接觸緬甸,同時先于歐美重啟對緬貸款,也反映了日本欲在東南亞地區凸顯大國地位的戰略意圖。
緬甸對于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正在逐步加深,中國已成為緬甸第一大進口國。緬甸首次允許中方擁有橫穿緬甸國土的石油天然氣管道的經營權。
緬甸擁有十分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西接印度,東鄰中國,是唯一連接東南亞與南亞諸國的陸上戰略要塞,也是中國通往印度洋及南亞的主要通道。緬甸扼守印度洋與太平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
近年來,美國在中國周邊編織包圍圈,積極拉攏緬甸,誘使緬甸疏遠中國,繼而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一枚重要棋子。
2011年1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緬甸,成為50多年來首次踏上緬甸國土的美國國務卿。2012年1月,美國宣布與緬甸互派大使,“以行動對行動”進一步改善與緬甸的關系。而且,美國取消了對緬甸的部分制裁。奧巴馬政府希望與出現了民主化跡象的緬甸加深合作,以牽制與該國關系密切的中國。2012年9月,昂山素季訪問美國并受到奧巴馬的接見。9月末,緬甸總統吳登盛在紐約出席了第67屆聯合國大會,成為46年來首位訪美的緬甸最高領導人。2012年11月,奧巴馬連任后首訪緬甸、泰國和柬埔寨,表明奧巴馬在第二個任期內體現更加重視亞洲的戰略,特別關注東南亞地區。奧巴馬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訪問緬甸的在任總統。它不僅打破了美國總統上任訪問戰略盟友的傳統,而且給亞洲國家未來的發展帶來了諸多變數。
奧巴馬訪問緬甸,實際上是要開辟新的戰場,希望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建立一個所謂的民主發展樣板,讓其他亞洲國家跟隨緬甸,通過政治變革得到美國的支持,為推廣美國的價值,宣傳美國的人權與民主觀念,展現美國的“軟實力”, 希望以所謂的價值觀鞏固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通過向其他國家推廣美國的價值理念,成為世界變革的領袖。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制衡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成為美國的戰略目的。
如果美國拉攏緬甸成功,緬甸的逐步“西化”勢必改變南亞地緣政治格局,對中國周邊友好國家將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加速這些友好國家向西方靠攏,中國屆時將更加孤立;印度也在強化與緬甸的關系,印度對緬甸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感興趣,將緬甸視為與東盟國家加強聯系的跳板,并與地區競爭對手中國爭奪影響力。2012年5月,印度總理辛格訪問緬甸,這是印度總理25年來首次訪緬。確保印緬關系更加緊密成為印度“東向”政策的內容之一。
美日印等國都在拉攏緬甸,期冀通過加快與緬甸的合作,擠壓中國經濟空間,削弱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達到孤立中國的目的,使自己的“島鏈”更加嚴實。崛起中的中國,必須跳出島鏈,才能有所作為。
中國與緬甸等東盟國家有著傳統友好的關系,緬甸不會因為交好美國而放棄中緬友誼。中緬兩國的友誼“經受住了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分化緬甸”戰略,中國應從政治、經濟、安全和外交等方面采取積極反制的戰略舉措,主動破解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布局,確保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的近鄰地區成為和平與繁榮的地區。
(作者胡志勇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評論通訊社,2013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