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013年1月8日電 日本自民黨在國會選舉中贏得了大多數席位一舉成為執政黨,開啟了安倍新時代。安倍在2006年上臺執政期間曾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安保戰略構想,但尚未實踐就黯然下臺。但前任野田佳彥當選首相不久就展開了“價值觀外交”,和安倍提出的安保戰略構想相差無幾。兩者的戰略意圖都是期冀以此迫使中國改善對日關系。
安倍上任之初就高調擺出一幅日本外交至上的姿態。表面呼吁與中國改善關系,暗地里加緊與中國周邊鄰國展開電話外交,拉近與這些國家的關系,試圖孤立中國,并在領海島礁問題上逼中國就范。安倍還與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國領導人舉行電話會談,著手建立對華包圍網,試圖圍堵中國,其戰略意圖在于“牽制中國”。
安倍上臺伊始就采取了積極“拉攏”俄羅斯、強化日美印、日美澳的安保合作等手段來對抗中國,積極構建對華“戰略包圍圈”, 實質上這是一條增加對中國壓力的強硬外交路線,事實上,即便安倍使出渾身解數將與中國有著戰略沖突或領土爭端的國家都糾合在一起,恐難生效。
野田在執政時期就曾派出外相玄葉光一郎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三個東南亞國家進行過“玄葉外交”,宣傳以日美關系為基軸、加強同亞洲民主國家合作,以制衡正在崛起的中國。
安倍再次當選后如何對待亞洲鄰國、如何處理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鄰國歷史問題,以及懸而未決的領土爭議等都考驗著安倍的政治智慧,同時也直接關系到安倍內閣的政治前途。
安倍如果選擇構建“對華包圍圈”而施加壓力來改善對華關系的做法,終將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安倍政權必須認真汲取野田前政權的教訓,采取積極措施使基本陷于停滯不前的中日關系重新恢復活力,有所作為,只有這樣,安倍政權才能坐得穩,否則,又有可能變成一個短命首相。
2006年9月,安倍當選日本首相后,打破常規,將中國而非美國作為第一個到訪的國家。由于安倍有此“破冰之旅”,外界希望他當選首相后再次這樣做,但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最近的表態,卻強調了日美同盟關系,使得人們對其對華政策頓生疑竇。
在日本政界,安倍素以“鷹派”著稱,是一個可能把日本引向戰爭的政客。他一方面表示要繼續推動自己2006年提出的“戰略互惠關系”從中國獲得巨大經濟好處,同時,在釣魚島問題上他拒絕做任何讓步、反而更加強硬,在國會選舉前參拜靖國神社。盡管安倍在經濟上欲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面對新一輪中日經濟戰,日本處境十分不利。日本經濟恢復離不開中國市場。如果與中國的關系再度惡化,日本就將難以實現其國內經濟的復興。
但與此同時,安倍在軍事上聯美包圍中國。隨著中國的崛起,日本的安全保障面臨著嚴峻形勢,安倍希望進一步加強日美同盟關系,稱 “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基石。”主張“對和平憲法進行修改、擴大自衛隊活動權限和能力、加強日美軍事同盟”。實際上,安倍已決定采取“聯美制華”的外交政策,對美重視,對華牽制,重新構建日美同盟的信賴關系。安倍致力于實現外交安保政策由首相官邸主導。安倍已著手制定陸海空一體化“綜合防衛戰略”,即:將陸海空自衛隊力量整合為一體,以應對未來有可能出現的新情況。該戰略主要針對中國。鑒于釣魚島等島嶼有可能受到攻擊,奪回離島作戰將成為重中之重。日本正在積極使陸上自衛隊具備海軍陸戰隊的能力,加強海軍陸戰隊功能,進一步提高警戒和監視能力。試圖強化日本的防衛力量,命令防衛大臣修正民主黨執政時期制定的防衛政策,指示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而核心內容就是如何應對中國。
中國政府對此應保持高度警惕,繼續加強海軍現代化建設,積極作好軍事反制措施的準備工作,堅決擊破安倍構筑的對華包圍網,徹底粉碎試圖圍堵中國的陰謀,在事關國家領土主權的問題上絕不后退半步,必要時采取果斷措施堅決打擊,以確保中國的海洋權益不受侵害。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安倍政權應放棄“聯美制華”政策,開拓戰略視野,正視中國的崛起。中日兩國增加戰略互信,雙邊關系向好,符合日本的利益,日本應做防止中美沖突的“戰略撮合者”。亞太需要這樣的角色,而日本又是最有能力擔負起此角色的國家。因此,日本應該順應歷史潮流,在歷史問題上向德國 學習,主動誠懇地向鄰國道歉,主動調整其對外政策,積極發展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為日本開辟一個大有可為的未來。
(作者胡志勇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3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