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朝四國"大換班" 東北亞局勢短期不容樂觀 | ||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2-25 06:54 發表評論>> | ||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中國網12月25日訊 2012年即將迎來年末的鐘聲,回首一年東北亞的政治舞臺,中日朝韓四國均已經選出了新領導人,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將呈現。政治領導層的變化會否給本地區帶來什么新氣象?僅從今年最后一個季度的四國之間的安全態勢來看,2013年將不會是平靜的一年,領導人將面臨一系列的考驗。 朝鮮的對外戰略仍然是地區最不穩定的變數 在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去世以后,金正恩從他父親手中接過了朝鮮的權杖。在這一年里,金正恩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并處理了軍隊參謀總長李英浩為首的部分高層將領。同時,金正恩也重視改善朝鮮的民生,在糧食等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經過一系列的內部調整以后,朝鮮政局正逐漸走向穩定。 然而,金正恩并沒有放棄其父金正日的先軍政治戰略。12月12日,在中美日俄韓等國際社會的一片反對聲中,朝鮮仍然一意孤行地發射了具有導彈功能的衛星。此后,在盛大的慶功宴會上,金正恩稱,要以成功發射第二顆“光明星3號”衛星的精神和氣魄,更多開發和發射通訊衛星等各種實用衛星和更具威力的運載火箭。 鑒于朝鮮違反聯合國安理會1718號等決議,安理會成員國正在磋商如何對朝鮮進行進一步的經濟制裁。一旦新的經濟制裁宣布,朝鮮很可能會采取強烈反應,不排除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和更多導彈試驗。2013年再要恢復六方會談和實現改善美朝與朝韓關系的期望未免就要落空。 朝鮮拒絕中國方面的規勸,執意進行衛星試驗,必將影響中朝關系。中國希望維持朝鮮半島局勢穩定,也反對美日韓對朝鮮過于嚴厲的措施,避免引起危機輪番升級。但是,中國也不可能無限制地接受朝鮮屢屢違反聯合國決議的行動。在中朝領導人更換后,需要進行一次最高級的會談,以繼續發展中朝傳統友好關系,制訂兩國合作關系的新原則、新框架和努力的方向。但在朝鮮領導人不顧朝鮮半島穩定這個大局的情況下,再邀請朝鮮領導人來訪顯然不合時宜。 日本右傾化有可能加劇中日關系的緊張 在歲末寒冷的東京,一股政治上的寒流也正侵襲著東瀛的日本。12月17日,在日本第46屆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以294個議席的成績大獲全勝,時隔3年多后重回執政舞臺。 而以石原慎太郎為首的右翼政黨維新會也在眾議院獲得了54個議席,成為第三大黨。 由于日本近年經濟一直委靡不振,再加上福島核事故后對是否要放棄核電、是否要增稅、是否要更多發行貨幣解決通貨緊縮的問題,朝野產生了激烈分歧。當然,自民黨回歸政權后,最令人擔心的是中日關系和雙方在釣魚島爭議問題上是否會擦槍走火。在競選期間,安倍曾揚言要派公務人員常住釣魚島;制訂《海上入侵法》驅離進入釣魚島12海里的中方船只;讓海上自衛隊的軍艦提前退役給海上保安廳。他還聲稱要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建立國防軍。 在歷史問題上,安倍為了迎合日本的右翼思潮,在10月17日參拜了靖國神社。目前他拒絕明確表明是否會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對慰安婦問題他實際上也否定了“河野”講話的有效性。 在中日交惡的背景下,重返首相寶座的安倍晉三已非過去那位首訪中國的安倍。他一方面仍然希望緩和與中國的關系,消解雙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越來越危險的對抗局面,不會輕易采取激化形勢發展的行動;但另一方面,在內部右翼化的壓力下,他不敢承認前任政府“購島”的錯誤;在中國不準備放棄在釣魚島周圍海域巡航執法的權利情況下,他也不想示弱讓步,以鼓勵中國提出更多的要求和采取更多的維權行動。在這種兩難僵局下,安倍當然希望先通過對話和談判來尋找雙方都能夠保全面子的臨時解決辦法。為此,他在當選后計劃派遣特使訪問中國。但是,如果短期內雙方沒有找到解決辦法,安倍又想協助美國制衡中國,不排除他會采取1、2個象征性動作限制中國的巡航執法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局部的海上或空中的嚴重摩擦有可能會發生。 在自民黨推進強化國家安全的集體自衛權等競選綱領方面,安倍在眾議院受到的阻力比較小。問題主要來自參議院、輿論和與他聯合執政的公明黨的制約,因為公明黨反對修改憲法和行使集體自衛權。當然,如果中日關系出現新的對立,在右翼勢力推動下,自民黨可能和日本維新會聯手,實現修改憲法。自民黨和日本維新會已經獲得眾議院三分之二的議席,行使集體自衛權只需對憲法進行重新解釋或制定個別法律就能實現。 對于中國來說,在日本打破釣魚島現狀的情況下,中方需要維持進入釣魚島周圍行使主權的行動,確保這個有利局面不至喪失。當然,中國不希望雙方在交叉管控的過程中出現實質性的對抗與嚴重事故。為此,需要日本方面能夠與中方共同協力建立新的默契和維持一種新的現狀。要達到這種目標,就需要日本面對現實承認釣魚島的主權爭議。 韓國將奉行一種平衡與中道的政策 樸槿惠的當選給緊繃的東北亞局勢帶來一絲溫馨。盡管樸槿惠是韓國歷史上第一個得票過半的總統,但是她當選以后仍要面臨巨大的挑戰,韓國新一屆政府將面臨的主要課題是安全和經濟。 樸槿惠的票倉主要在韓國的中老年一代,以此為基礎,她在參選總統時提出以“國民幸福”為先的口號,其三大核心課題為實現經濟民主化、創造工作崗位和確立韓國型福利政策。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要實施創造就業和福利政策就離不開同中國的合作。 中國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出口對象國以及進口來源國。中韓貿易占韓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兩成,對韓國GDP的貢獻率達到2-3個百分點。因此樸槿惠政府仍會繼續深化同中國的經貿往來,進一步開啟雙邊或者多邊的FTA談判。 在外交和安全領域,樸槿惠政府將會采取務實、平衡的戰略。 首先,在安全問題上韓國仍然要依靠美國的保護傘,但新任政府可能會對李明博時期過于依賴美國的政策進行調整,調整的幅度要取決于東北亞的局勢。 其次,朝鮮問題仍然是韓國最大的挑戰。無論是金大中、盧武鉉以來的“陽光政策”,還是李明博時期的強硬施壓,最終都沒能改善朝鮮半島的安全態勢。鑒于前任的教訓,樸槿惠或將采取更加務實的中間道路。樸槿惠主張給朝鮮提供適當的人道主義援助,并與朝鮮進行謹慎的接觸,但在核問題和導彈問題仍然不會有所退讓。 最后,在對日關系上,受到東北亞安全局勢和美國因素的影響,日韓在長期來看會加強合作,但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一直困擾日韓關系,隨著日本逐漸右傾化,日韓關系短期內很難有重大突破。 中國新領導人將以自信的態度處理海洋維權問題 隨著“十八大”的順利閉幕,中國完成了領導人的交替。新一代領導人除了面對中國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外,在海洋維權方面將會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第一,中國要面臨美國重返亞太的挑戰。盡管中美之間相互依賴程度要遠高于歷史上任何霸權國和新興國家,但是中美存在戰略競爭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實。美國把戰略與軍事重點轉移到東亞,一方面給東亞一些在領土問題上挑釁中國的國家發出了錯誤的信號,鼓勵他們與中國進行對抗;另一方面,由于美國的介入,南海問題變得更復雜和動蕩,許多東南亞國家在中美兩國之間左右為難,無所適從。中國無意與美國在東亞地區爭奪勢力范圍,也沒有能力把美國逐出東亞。中國希望兩國能夠避免陷入“修昔底德”的陷阱,但這需要雙方在一系列問題上達成戰略諒解,美國要愿意認可中國的海上戰略空間和領土權益;中國要以理性與和平的手段來應對各種矛盾與挑戰,向國際社會與本地區提供公共物品,與東亞各國建立一個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和管控性的地區制度。中美兩國領導人應有意愿通過共同的合作,建立一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第二,周邊國家領土爭端。借助美國重返亞太之勢,一些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在美國的縱容下變得更加強硬。中國在南海黃巖島上與菲律賓的搏弈已經占據了優勢,但是,菲并不甘心于這輪的失敗,仍然想挑起事端,拉攏美國和日本進一步抗衡中國。2013年不排除再出現類似今年公務船對峙的局面,或騷擾我漁船的事件,但中國決不可能再讓菲律賓控制黃巖島及其海域。對于越南,雙方的較量可能出現于漁政船的執法巡航上,因為越南已仿效中國成立漁政局,強化南海海上執法,該法令將從2013年1月25日生效。而中國海南省在2012年11月27日出臺了《海南省沿海邊防治安管理條例》,規定對非法進入海南省管轄海域的外國船舶,公安邊防機關可依法采取登臨、檢查、扣押、驅逐,令其停航、改航、返航等措施予以處置。該條例將于2013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其執法的范圍主要是在西沙群島12海里內。 在2013年里,中國與東盟將會就簽署《南海各方行為準則》進行各種磋商,但由于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在改變南海現狀,所以,在他們恢復現狀前,中國不會與他們具體簽這個具有法律約束性的文件。應該講,沒有希拉里·克林頓代表美國的攪局,南海局面總體是可控的。 概而言之,在東亞四國的六組雙邊關系中,除中韓關系將會穩步發展以外,朝鮮同其他三國的關系取決于半島的無核化進程,并在短期內難以改善。而中日、韓日關系則受到領土問題和歷史問題的影響,短期前景不容樂觀。 從宏觀層面來看,東北亞各國之間的關系受到二元化的地緣政治經濟結構的影響。雖然美國并不是東亞國家,但是在東北亞的政治經濟博弈中,美國卻無處不在。隨著奧巴馬政府在中亞地區 “鳴金收兵”,美國重返亞太已成定局,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在東北亞地區越來越呈現出以“中國為核心的地緣經濟”和“以美國為核心的地緣政治”的二元格局。東北亞國家在經濟上愈加依賴中國,在政治上卻或多或少地希望能夠利用美國來制衡中國。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中國應當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建設與參與,通過日益密切的經貿與地區安全制度的合作,逐漸消除在崛起過程中給周邊國家帶來的不安,為地區穩定與繁榮作出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上海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劉鳴 葉成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