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邀請國會領導人前往白宮就財政挑戰展開談判
“財政懸崖”折射美國社會分化
引言
隨著美國大選塵埃落定,迫在眉睫的“財政懸崖”成為美國壓倒一切的核心議題。如何邁過這道坎,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會兩黨重量級議員近來釋放出尋求合作的信號,談判大幕將啟,但打破僵局的基礎尚未建立。奧巴馬16日將邀請國會領導人前往白宮就財政挑戰正式展開談判,各方將如何出牌備受關注。
“財政懸崖”問題反映了美國社會日益分化的現實。在美國國會與行政當局以及國會兩院之間圍繞“財政懸崖”進行的博弈,正是美國社會分化在國內政治生態層面上的兩極化反映。
美國社會日益分化
“財政懸崖”爭論的一大焦點是稅收問題。民主黨主張提高美國富裕人群的稅率水平,而共和黨則希望延長目前針對所有收入群體的低稅率政策。分歧的背后是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特別是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嚴酷事實。2011年美國大約有4620萬人處于貧困線以下。而根據大選前兩個月美國人口普查局發布的報告,美國的貧困率仍然保持在15%以上。過去一年來美國的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工薪族中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收入增長了6%,而收入最低的40%人群的收入卻紋絲不動。由于經濟危機的沖擊,美國經濟尚未完全復蘇,貧困人口與富裕階層的對立情緒日益增長。
美國社會分化構成了國會共和、民主兩黨圍繞“財政懸崖”博弈的利益群體基礎。共和黨長期和上層富裕群體以及大公司關系密切,一貫反對向最富裕人群征稅。據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今年公布的第二季度一份統計數字,在美國147名大公司老板中,向羅姆尼提供競選資金的有129人,向奧巴馬捐款的只有18人。特別是隨著黨內以茶黨為代表的極右勢力迅速壯大,共和黨日益出現保守化的傾向。而民主黨的選民基礎主要來自于日益增長的社會中下層中產階級和少數民族族裔。因此,民主黨致力于維護普通民眾醫保權利,視“劫富濟貧”為緩解美國財政危機的最佳途徑。特別是奧巴馬成功連任總統,民主黨日益認識到由拉美裔、非洲裔和亞裔少數族群積聚的龐大選票的重要性。
奧巴馬拋出橄欖枝
本周奧巴馬先后在白宮會見了勞工代表和企業界人士。奧巴馬在會后的記者會上說,美國須以平衡和負責的方式減少財政赤字。他拋出了“愿意妥協”的橄欖枝,但同時堅持要終止富人減稅政策。
奧巴馬提出,國會可以先延長家庭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下人群的減稅政策,以解除“財政懸崖”的部分警報,未來再就更加全面的稅收改革和縮減政府開支方案尋求共識。
從目前的情勢來看,輿論界幾乎占壓倒優勢的聲音認為,觸發“財政懸崖”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都是災難性的。在《華爾街日報》近日舉行的一次企業論壇上,70%的企業界人士把“財政懸崖”列為最大擔憂。一些首席執行官表示,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國會兩黨相互攻擊難以達成妥協。一些企業高管表示,圍繞“財政懸崖”的政治僵局將促使他們采取裁員或者減少開支的保守策略,而消除不確定性就是當前對經濟最大的利好。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局的預測,如果國會不能阻止“財政懸崖”出現,2013年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失業率將升至9.1%。而最早使用“財政懸崖”一詞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早已警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難以幫助經濟抵御“財政懸崖”造成的重大沖擊。
共和黨態度有所軟化
共和黨原本希望在“財政懸崖”問題上與民主黨進行政治博弈,決意進行“一場長期性的戰役”。但是,奧巴馬成功連任、共和黨在國會參眾兩院席位縮水的現實,使得共和黨人開始反思偏袒富人利益的政策。前佛羅里達州長、共和黨人杰布·布什在即將出版的一部新書《移民戰爭:制訂美國解決方式》中指出,強硬的移民政策曾導致共和黨大選失敗。眼看民主黨的選民基礎——少數族裔特別是拉美族裔的數量不斷增長,共和黨如果不適時做出政策調整,將在未來的選舉中繼續陷于被動地位。
在大選中士氣受挫的共和黨人在減赤問題上的態度表面上有所軟化。共和黨國會頭號人物、眾議長博納字斟句酌地表示將在適當條件下接受增加稅收收入的措施,但拒絕向富人增稅,而是傾向于通過填補稅收漏洞和限定稅收減免額度來增加稅收,具體細節尚未明確。他強調,減赤問題不可能僅通過增稅來解決,而增稅會打擊小企業主的投資熱情,不利于增加就業和經濟增長。
可能達成權宜性妥協
面對被稱為是“完美風暴”的財政政策挑戰,是小修小補還是大刀闊斧,去年夏天圍繞債務上限談判的拉鋸戰會否重演,目前尚不得而知。曾被奧巴馬委以重任的前美國財政責任和改革委員會聯合主席厄斯金·鮑爾斯說:“如果仔細去聽一聽這些人在說什么,就能發現,這里面有達成妥協的余地,他們必須妥協。”
因此,關于解決“財政懸崖”問題的前景,兩黨階段性的妥協是必須的。目前的態勢是,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認識到避免財政懸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奧巴馬連任總統后率先表態,愿意與共和黨人進行“開放合作”,博納則表示在諸如修改稅收規則以獲得更多稅收的問題上持開放態度,條件是民主黨人必須改革針對老年人的養老金和醫保法案。從奧巴馬和博納大選后的先后表態來看,兩黨合作的空間是存在的,極有可能達成權宜性的交易,但只是緩解而不是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危機。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博士)
來源:文匯報 201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