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此次高調承辦2012年亞太經合組織系列會議,“戰略東移”的宣示為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東亞國家的“集體性”立場尤顯重要。
首先,促進地區經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此次峰會主辦方俄羅斯確定的主題主要關注地區的合作、繁榮,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糧食安全、確保可靠的供應鏈等成為會議的主要議題。這些議題恰恰是近年來東亞主要經濟體孜孜以求的目標。東亞各國均認為此次峰會在上述議題上取得了進展,在世界經濟動蕩之際為東亞、乃至更廣泛的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在10+1(東盟+中或日或韓)、10+3(東盟+中日韓)和中日韓合作機制的推動下,東亞合作步伐不斷邁進。但是,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程度不僅仍然遠落后于歐洲、北美等地區,而且不斷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不過,有研究顯示,包括東盟、中國、日本和韓國在內的東亞自由貿易區能夠為全球經濟帶來的增長是以美國為中心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十幾倍。而且,鑒于TPP進展一直很緩慢,遠遠落后于預期,參與TPP談判的國家已經決定不在此次峰會期間進行任何有關協議的努力。與之相比,東亞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在上升。東亞各國之間緊密的經濟聯系、相對高速的經濟增長,以及產業上相互依賴的加強,將帶動包括貨幣合作在內的貿易與投資活動的深入展開,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其次,次區域合作出現新的前景。東亞,尤其是東北亞主要國家,如日本、韓國和中國,對俄羅斯加快東部地區開發、促進東北亞經濟發展表現出極大興趣。2010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俄最大的貿易伙伴,2012年俄羅斯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有望突破90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2000億美元。俄羅斯與日本的貿易在2005年和2010年之間增加了一倍,與韓國的貿易在同期增加了三倍。如此的增長速度將在俄羅斯變身“亞太國家”之后為亞洲市場的擴大帶來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亞太經合組織成立以來達成的最重要成果茂物目標,即要求發達成員在2010年前、發展中成員在2020年前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因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發達成員在減少保護主義和貿易壁壘方面意愿不足。若東北亞國家之間,并且與俄羅斯之間能夠在促進貿易開放、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方面采取扎扎實實的新舉措,無疑將會迫使西方國家重新重視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減少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意圖和分化地區合作的企圖。
(劉阿明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 201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