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黃仁偉:“中國崩潰論”在事實面前崩潰了

    中國道路的研究熱潮正在國際學術界出現,其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政治體制能否支撐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否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中國的政治體制保證其發展道路的成功,在于它能夠抵御休克療法、防止中國走上顏色革命的顛覆道路,確保漸進式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轉型。從摸著石頭過河科學發展、結構轉型,中國改革和發展越來越具有整體性、戰略性和規律性。從包產到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越來越具有系統性、創新性和開放性;從四個特區全面開放、內外統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越來越緊密;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大建設,中國現代化范式的內涵越來越深刻、外延越來越廣闊。與此相反,1990年代采用休克療法2000年后實行顏色革命的轉型國家先后陷入巨大困境。于是,各國有識之士不約而同地把眼光轉向中國,開始學習和概括中國漸進式改革的主要經驗和特征,即適合國情、趨利避害、穩步推進

    解答中國發展道路不會崩潰之謎,在于理解其政治體制的有效性和優越性。它能夠有效地動員和組織十三億中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對中國的現代化目標作出長遠發展規劃并付諸實施;能夠在內外危機發生時表現出高度靈活性和將危機轉化危機遇的能力優勢。

    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就與人民群眾保持著天然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這種聯系更體現為人民享有空前的自由度和參與度,幾乎所有的重大改革和發展路徑都是首先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最近十年來,中國的輿論監督機制、民眾參與機制、決策民主化與科學化機制、共產黨黨內民主、多黨合作機制、各部門間及地區間協調機制等制度建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種政治動員和組織能力把中國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同時也吸收代表各種不同利益的觀點和建議,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和資源浪費。這就是30多年來,中國在總體上沒有發生發展戰略失誤的根本原因。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政治制度,中國的民主政治框架正在初步確定。

    中國政治制度的有效性還在于這是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美國未來學家納斯比特認為,西方的兩黨制是一種橫向民主,大量資源被浪費在輪流執政的選舉競爭中;而中國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結合的縱向民主,不會因黨派爭斗、政治作秀而浪費資源,并符合中國政治文化對于和諧穩定的價值追求。西方政治制度所反映的無效性即低效率和資源浪費,正在成為其不可克服的政治痼疾。在金融危機后,諸多西方領導人在黨派政治的束縛下對體制改革和利益調整束手無策,紛紛感嘆在中國政治體制下就不會發生這類事情。歐亞集團總裁布雷默在比較西方大國領導人的政治困境和中國領導人所顯示的政治自信后指出,信奉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奮力掙扎,中國卻取得罕見的成功。中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逆勢而上,西方學者開始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紛紛給中國的危機反應能力打出高分。西班牙政治評論家胡里奧·里奧斯在《從中國的角度看危機》一文中指出,面對全球危機,中國已經向世人展現了它強大的應對能力。危機證明了中國具備在不利國際環境中進行發展模式轉變的手段和能力

    中國崩潰論者們根本不相信中國可以找到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更不相信中國的政治體制能夠比西方民主制度更好地應對危機和挑戰。如果他們承認中國道路的正確性,不僅是承認各國發展道路的多元性,更在于這條道路撼動了各國精英的政治視角,挑戰西方制度的道德制高點。然而,中國崩潰論畢竟在事實面前崩潰了,歷史終結論在中國道路面前終結了。

    (作者黃仁偉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本文為作者在2012上海書展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道路的展望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來源:觀察者網 2012年8月20日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