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5月27日起對緬甸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這是印度與緬甸新政府進行的首次最高層的接觸。這也是25年來印度總理第一次訪問緬甸。雙方簽署了設立貿易與投資論壇以及緬印之間合作交流、3年文化交流計劃和建立印緬邊境市場等12項協議,并發表了《印緬聯合聲明》.辛格此行是印緬關系上重要的里程碑,旨在加強印緬關系,以抗衡中國在緬甸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同時又凸顯了印度提升與緬甸“超越朋友關系”的重要性。
緬甸地處南亞和東南亞的交匯處,是連接南亞和東南亞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印緬外交已成為印度“東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發展同緬甸的雙邊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發展與緬甸的友好關系,可以打通通向亞太及東南亞地區的陸上通道,便利印度同東南亞各國的往來,推動印度與東南亞各國的政治對話、貿易和安全領域的合作,擴大印度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印緬改善關系有利于印度進入東南亞市場,擴大印度在東南亞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
第二、有利于維護印度東北部各邦的穩定,有利于促進東北部各邦的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與緬甸關系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印度“東向”戰略的成敗。
從地緣政治上考慮,印度的“西向”戰略進展不順,主要是由于印度與巴基斯坦目前還存在著克什米爾等問題,加上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政治局勢動蕩不安,經濟相對落后,與印度加強合作的條件目前尚不具備,合作潛力不大。這一形勢要求印度必須積極拓展周邊戰略空間。因此,印度提出了極富戰略眼光的“東向”戰略。近年來,印度不斷加快實施“東向”戰略,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從國際關系格局發展趨勢來分析,亞太地區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地區,亞洲在國際關系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增加。全球經濟發展給亞太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印度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必須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積極發展與東南亞的關系,擴展自己的戰略發展空間。而緬甸由于地緣優勢,理所當然地成為印度優先發展雙邊關系的國家。
因此,發展與緬甸的關系,“關乎印度國家利益”。也成為印度能否實現自己的 “大國夢”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
為了擴大緬甸的外交空間、緩解國際上的壓力,緬甸政府也迫切需要改善與印度的關系,調整了對印政策。發展與印度的關系不僅使緬甸在政治上獲得印度的支持,而且在經濟上還可以得到印度的幫助和投資,獲得經濟實惠。
印度在政治、能源、貿易、文化、教育、技術和防務等領域全方位改善了與緬甸的關系,印度與緬甸的雙邊貿易額逐年增加,2002年達到4億多美元,2006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億美元。印度成為緬甸第四大貿易伙伴。特別是在能源領域,緬甸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印度原油的70%依靠進口,印度加強與緬甸的能源合作有著地緣優勢,兩國合作潛力巨大。
印度加強了與緬甸的全方位合作,通過發展與緬甸的關系,從經濟合作入手,以達到以經濟合作建立政治與安全互信的戰略目標。印度與緬甸關系的發展,擴大了印度在緬甸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在該地區樹立印度的“大國”形象,也削弱了其他大國對緬甸的影響。提高印度在緬甸乃至東南亞地區的發言權,強化了印度在東南亞地區的地位。印度改善和發展緬甸的關系不僅改善和穩定了印度的東北部戰略環境,而且使印度將戰略縱深擴展到東南亞地區,對印、緬雙方來說,保持和發展雙邊的友好關系是雙贏的游戲。緬印雙邊關系由冷變熱是兩國政治上的需要。印緬外交已成為印度“東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發展與緬甸的關系,是印度開展周邊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印緬關系的發展,既有印度獲取經濟利益、滿足本國能源需求、維護其在東北部地區穩定與經濟發展的考量,又有平衡和抵消中國在緬甸的影響、與中國展開能源競爭的戰略意圖。目前,中緬經濟合作好于印度,中國對緬甸投資已達140億美元,占緬甸外資35%多。而印度對緬投資只有13億美元。印度要想扭轉這一不利態勢,必須在經濟領域加快與中國競爭。同時,印度尋求改善與緬甸的軍事關系,其目的就是抗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印緬關系的發展對中國的安全態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印度試圖通過在與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發展關系,以抵消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
中國希望緬甸在自己的改革與發展道路上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加強與緬甸的經濟合作和雙邊往來,引導緬甸走上安定團結、安居樂業的道路。而印度則希望經過“東向”戰略,全面與緬甸加強接觸,使緬甸走上民主之路。中國作為印度和緬甸的友好鄰邦,應冷靜地看待印、緬關系的發展,采取更積極主動的態勢參與到緬甸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和安全合作中,與印度展開有序、健康的競爭。
中國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與東南亞各國的雙邊合作關系,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通過合作加深了解,消除誤解,變被動為主動,使東南亞地區真正成為有利于中國經濟建設的穩定的周邊地區。同時,中國應采取更友好的姿態,積極發展與印度的關系,建立互信機制,增進了解,在健康有序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展開公平競爭,共同發展。
來源:中評社 201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