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民族、宗教、 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俞新天教授應邀來我所進行學術交流,并就“中國的軟實力建設與公共外交”為題作主旨演講。之后,俞教授還與我所科研人員對演講內容作了進一步探討。
俞教授主要從軟實力概念界定、特點,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國際需求,我國公共外交經驗與突破三方面展開論述。她說,“軟實力”概念是在蘇東劇變的國際背景之下,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外交政策》雜志上提出,其內容涵蓋相當廣泛。軟實力是相對于硬實力來劃分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而不是并行關系。軟實力有三大特點:(1)指導性。硬實力的運用與實施是由軟實力來決定的。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物質成就,歸因于中國領導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2)滲透性。硬實力中滲透著軟實力,從而硬實力能夠取得更大成效。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如果只是憑借強大的財力、技術及資源,缺乏企業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提供公共產品的意愿,將會遇到重重困難;(3)隱蔽性。軟實力由于其隱蔽性,為此對其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現實生活中,軟實力主要體現為國家、社會指導思想、原則與文化價值觀;參與國際制度的建設;國家對外戰略的方針政策。
俞教授指出,2007年是我國提出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元年。她對國家的這一提法表示贊同,并對學界關于文化軟實力的爭論進行了批判。國際關系學者閻學通教授指出,軟實力核心是政治權力,不是文化。文化是資源,不具可操作性。俞教授則認為,文化實力具有操作性。她例舉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因其以解放思想為指導。其次,我們不能脫離政治文化背景來認識政治實力。中國接受馬克斯主義是因為其所倡導的共產主義與中國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向吻合,它反映了遭受殖民侵略國家謀求解放的心聲。較之美國,共產主義很難在美國生根,實因美國文化中不存在接受共產主義的土壤。最后,戰略、政策與文化相關。不同文化會產生不同的戰略和政策。中國提和諧世界是因為和諧的理念已經滲透至國人的思想深處,和諧本身就是一個實現的過程,從中它可以解決諸多的矛盾。當然,俞教授也認同軟實力的政治性,它不是純粹的文化。
同時,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不能閉門造車,需要知道世界對我們的需求和要求是什么,我們如何回應世界的需求和要求?俞教授表示,世界對我們的需求和要求:(1)和平解決爭端;(2)大國責任意識;(3)尋求價值觀認同。針對當前對中國妖魔化、話語權較弱的情況,她認為許多時候是中國選擇了失語,事情發生后政府沒有立即發出聲音,而是捂著蓋著,將話語權交給了西方,造成了自己的被動。同時,她批判了國內的錯誤提法,即盡管價值觀不同,但我們能尋求合作。這無異于將自己劃為異類,中國與世界不缺共同的價值觀。為此,我們回應世界時可以提供我們關于發展的經驗和想法,這是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期待;其次,中國成為健康的平衡者,在國際事務中主持公道,該出聲的時候一定要出聲;再者,提供共產產品。中國還不善于為國際議題提出方案、制度設計等,這些是中國軟實力的最大軟肋,也是我國外交面臨的挑戰。
最后,俞教授還對公共外交進行了論述,認為公共外交的定義應該窄些,且與我國的戰略相一致,其對象是國際民眾,包括精英、企業家、非政府組織和普通百姓。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走過從人民外交、民間外交向公共外交的歷程,也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如(1)相信人民是推動歷史向前的動力;(2)不以意識形態劃分敵我,與國外右翼勢力也進行交流;(3)文化多樣性,各種文化思想都可以進行交流。這為我國新時期開展公共外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她從溝通理論的視角提出公共外交需要四大突破:(1)建立廣泛深入的跨文化學習理論;(2)跨文化相互理解是長期耐心培育,從上到下的學習過程;(3)真實、真誠。不要粉飾自己,掩蓋自己的不足,而是好的與不好的都應該讓別人體驗;(4)引入實踐性標準,促進更多的合作。
因此,中國需要對其現代化的進程進行價值的提煉,增強自身的軟實力,才能向世界傳播。借鑒學習西方在公共外交方面的經驗,注重發揮NGO發展的積極面,做一個學習型的國家。同時,摒棄弱國心態、戒驕戒躁,防止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負面影響,樹立健康的、寬容的大國國民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