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中國特色外交應有新思維

      2012年,中國將進入第五代領導人執政的歷史新時期。中國特色外交應有新思維、新突破。中國政府應摒棄以往過時的外交套路,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積極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局勢,制定新的國家外交戰略。

      中國的外交政策應及時適應國家角色的迅速轉換,適應中國崛起的態勢,有必要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實行戰略轉型,適時進行調整與完善,應堅決改變中國外交過去那種由于缺乏連續性的完整政策而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出的遲鈍、優柔寡斷等非理性行為。

      在對外戰略上:中國應積極以以下三個基點為重點,實行全方位的外交戰略:

      第一、以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外交為圓心,積極發展同廣大亞非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提高中國在這些國家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凝聚力;廣大亞、非、拉丁美洲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利益具有生命力,而且也是塑造中國作為全球大國的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外交基點應以廣大發展中國家為目標,進一步發展與這些國家的友好合作,不斷擴大中國在這些國家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

      第二、以睦鄰外交為軸,主動加強與周邊國家以及與東南亞、南亞、中亞和東亞國家的外交關系;地緣關系決定了周邊地區是中國的發展影響最密切的地區。在周邊地區,中國外交應著眼于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發展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牢固的中印伙伴關系將是中國打破美國遏制封鎖的最主要的突破口。同時,中國應該積極支持并推進朝鮮的民主與政治改革進程。盡一切努力使東盟國家對中國崛起的不信任感逐步消除。

        第三、以大國外交為推力,積極加強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實現互利共贏。面對國際新形勢的挑戰,中國應加快實行大國外交戰略,以東亞為中國開展大國外交的主戰場,積極發揮中國在地區事務中的作用,并力爭東亞主動權。把中國與大國之間的關系列入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以大國方式積極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同時,中國應不斷加強“軟實力”建設,積極傳播中國文化,把“孔子學院”真正建設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地。中國應繼續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加大維和的努力。中國政府應積極參與聯合國在打擊恐怖主義、控制非法軍售和對傳染病的控制等領域的行動。

      在對內戰略上:中國政府應強化依法治國理念,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節“收入分配方式”,繼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國家,擴大自主知識產權。中國應在宏觀與戰略上高度重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強意識形態安全。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并將其轉化為積極因素。

      長期以來,中國奉行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但與21世紀全球化發展趨勢產生了一定的摩擦和沖突。同時目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能源的巨大需求與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產生了一定的沖突與矛盾。在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不斷變革的新環境下,中國過去堅持的“不結盟”戰略已經失去了生存的意義,中國外交面臨著地緣文化與地緣政治因素的新變革,而且,隨著中國在海外國家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保護中國在海外的國家利益成為新的課題。

    同時如何避免中國充當地區警察又與中國現行的外交政策相悖。中國綜合實力發生變化后,相應的外交姿態,以及國民的心理適應度都在調整。 

      為了確保中國對能源的需要和滿足國內保護海外公民人身與財產安全的呼聲,中國應加大領事保護和海外救助力度,構建更為完整的領事保護體系,完善和建設好相關應急處理機制。中國也需要在關鍵地區設立軍事基地。中國需要轉變外交政策,這樣才使中國在國際上發揮更大、更重要的影響力。

      中國的外交轉型必須把國家的安全主權放在首位,積極為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積極維護海外中國公民和法人的正當權益,維護好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引導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朝著更加有利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中國要積極加入現存的國際體系,融入其中、參與其中,成為平等參與的成員,爭取成為主要的角色,發揮主導作用,使國際規范的制定與修正反映我國的要求、符合我國的利益。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評論通訊社,201256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