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所201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
618歐亞研究所 |
060108 世界史 (招生數 3) 01猶太學與中東研究 02歐州研究 03俄羅斯中亞研究 |
①101政治理論(含法律碩士) ②201英語一 ③313歷史學專業基礎 |
復試用參考書: 世界史: 《世界史簡編》劉明翰、海恩忠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猶太文明》潘光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戰后國際關系: 《當代國際危機研究》潘光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從絲綢之路到亞歐會議》潘光、余建華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版。 |
歐亞所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簡介
東歐中西亞研究所前身是1981年4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和華東師范大學聯合創辦的蘇聯東歐研究所,1987年5月沿革為上海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1992年5月更名為東歐中西亞研究所,1992年11月東歐中西亞研究所與世界史研究中心合并,仍保留東歐中西亞研究所所名,因國際交流需要,經院部同意,簡稱歐亞所(英文名稱為Institute of Eurasian Studies)。歷任所長為施平、王志平和潘光。
本所現任所長余建華研究員,辦公室主任姚勤。目前全所在職人員共29人,其中研究員9人、副研究員6人,中初級科研人員14人。其中博士以上學歷15位,在讀博士4位。
所內設國際安全與合作研究室、中東研究室、俄羅斯中亞研究室和歐洲研究室。另設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世界史研究中心、俄羅斯研究中心、中東研究中心等。
本所的任務是主要從事歐亞地區特別是歐洲、俄羅斯、中東、中亞等地區和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安全、歷史、文化及與中國關系等領域的研究,兼顧對全球國際關系、世界歷史和文明的綜合研究,在猶太學、上海合作組織、亞歐關系和中歐合作、非傳統安全、歐洲一體化和俄羅斯中亞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比較顯著的成就,尤其是猶太學、上海合作組織在國內外處于領先地位,具有較大影響。除與世經所、亞太所合作承擔院國際關系重點學科的重要研究任務外,本所的猶太研究被列為院特色學科,并參與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的《國際關系研究》(時事出版社出版)的編輯出版。
2005年以來,本所先后中標獲得多項國家、市和院各級課題。目前在研的除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來華猶太難民研究(潘光)外,還有如下7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還有近代來華猶太人研究(王健)、恐怖主義的歷史演變研究(余建華)、國際非政府組織與獨聯體國家的“顏色革命”(李立凡)、上海合作組織進一步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潘光)、軟實力建設與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胡鍵)和自由貿易理論與實踐的歷史反思(梅俊杰)和19世紀J.S.密爾的“東方專制”論研究(盛文沁);上海市社科規劃課題6項:世界能源政治與中國全球油氣戰略(余建華)、民族文化與歐洲認同:歐洲一體化研究(姚勤華)、中國國際角色分析(胡鍵)、當前我國改革和發展新階段新特征研究(胡鍵)、“東突”分裂勢力“國際化發展”戰略及其對策研究(王震)、中亞南亞地緣格局新動向與中國的政策選擇(張屹峰)等。此外還承擔外交部、公安部、國務院新聞辦和僑辦以及市委宣傳部、市僑辦8項。
歐亞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經過十年的發展已取得很大的進步。目前,承擔著世界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國際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擁有世界史專業(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1998年以來已招收碩士研究生34人,其中已有26人畢業。本碩士學位點以中東及猶太史、歐洲史、俄羅斯(蘇聯)史和中外關系史為主要招生方向,四個方向均擁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學實力,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經驗豐富的導師梯隊。尤其猶太學及中東研究方向,本學位點連續出版了《猶太民族復興之路》、《猶太文明》、《猶太人在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上海猶太人》等專著和大型外宣畫冊,還在《世界歷史》、《社會科學》、《世界民族》、《國際問題研究》、《西亞非洲》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大量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潘光研究員領銜的中國猶太人研究已經在國內甚至國際范圍都處于領先地位。本所所屬的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也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厚的圖書資料的積累,并與國際國內許多高等學府建立起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本學位點注重歷史和現狀的結合,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以研究帶動思考和學習,效果顯著。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期間就能發表大量高質量的論文,顯示出出色的科研能力。
在教學中,本所根據學科發展需要,結合學科特色,制定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研究生教育指導小組各學年檢查研究生的學業進程情況。導師對研究生的專業培養負有主要的學術責任。我所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專業學習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利用國內外資源,支持學生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包括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并讓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以不同方式參與院所科研活動和國家、市、院、所各級課題的科研輔助工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他們的自身學術基礎與科研實踐能力。
附:主要導師介紹
潘光:男,博士生導師,原籍海南文昌,出生于上海。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和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獲政治學學士,歷史學碩士和博士。現為由汪道涵創建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理事會副主席,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在國內學術界,他擔任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中國歐亞學會和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的常務理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中國改革開放論壇、中國亞非學會、中國歐洲學會和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理事;他還擔任上海世界史學會會長,上海國際關系學會、上海歐亞學會和上海國際友人研究會的副會長;他還兼任同濟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和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他被聘為中國公安部軟科學專家,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專家,上海市政府外辦咨詢專家,上海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反恐怖工作顧問。他從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國際上,他擔任美國亞洲協會國際理事會成員,總部在新加坡的亞歐基金會《亞歐雜志》顧問委員會委員, 美國“中國-歐亞論壇”高級顧問。2005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他為國際文明對話聯盟高級委員會成員,在20名成員中,包括日、韓在內的東亞地區僅他一人。
余建華:男,碩士生導師,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法學博士,并為院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猶太研究中心和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1988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曾前往荷蘭國際亞洲研究院和德國波恩大學從事學術訪問研究。多年來從事國際關系和世界歷史研究,尤其是國際安全(世界民族與宗教沖突、能源政治與安全、恐怖主義與反恐等)以及中東和中亞、上海合作組織、猶太學、亞歐(中歐)關系和中國外交等領域的研究。被聘為中國中東學會、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世界民族學會和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以及上海市世界史學會和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關系學會和國際戰略學會常務理事,新華社上海分社咨詢專家等。已出版《民族主義:歷史遺產與時代風云的交匯》、《民族主義、國家結構和國際化——南斯拉夫民族問題研究》、《走出封閉的怪圈》、《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次戰爭》、《猶太民族復興之路》、《猶太文明》、《各國歷史尋蹤》、《從絲綢之路到亞歐會議》《上海合作組織非傳統安全研究》、《中東反恐怖主義研究》、《國際反恐怖合作研究》和《世界能源政治與中國國際能源合作》等多部獨立與合作著作。多次獲得上海市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論文和著作獎。
姚勤華 :男,碩士生導師,1957年5月生,華東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法學博士。研究專業國際政治,研究方向歐洲一體化、俄羅斯與中亞、亞歐關系。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部主任,歐亞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學術成果:著作:《歐洲聯盟集體身份的建構(1951-1995)》、《各國歷史尋蹤》(合著)等。論文:《民族文化的政治功能——認識歐洲一體化的一個視角》、《歐洲民族文化中的語言問題》、《歐盟范式的國家間關系》、《從“魏瑪三角”到“波蘭現象”——歐盟東擴和整合中的利益博弈》、《試析北約戰略的演變》、《當代國際關系中的國際組織》、《西歐科技興國的歷史探索》、《俄國泛斯拉夫主義研究》、《19世紀俄羅斯斯拉夫思想和運動研究》、《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發展與深化》、《亞歐關系發展及若干問題評析》、《冷戰桎梏下的亞歐關系》等。研究報告:《歐盟國家水務管理實證研究》等。
胡鍵:男,碩士生導師。湖南道縣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分別于1996年和200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5年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轉型研究,博士后項目得到了“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院刊主編、歐亞所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副主任,碩士生導師;擔任上海市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上海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理事,上海市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理事,上海國際戰略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轉型國家問題、國際關系、中國外交研究;出版了個人專著《轉型經濟新論》(2006)、《俄羅斯轉軌的制度經濟學分析》(2004)2部,合著《21世紀的第一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2006)、《經濟聯合國余中國的經濟開放》(2004)、《網絡與國家安全》(2002)等4部,主編“超國家組織論叢”(2004)叢書一套(共5本)。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郵政編碼:200020,
聯系人:李穎
電話:63844022,53060606轉2457
網址:http://www.sass.org.cn/doz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