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專家研討:《美十年反恐未能治本》

     9·11十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上海市世界史學會與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解放日報社聯合舉辦專家座談會,就“9·11”事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美國十年反恐評估,以及國際反恐新形勢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指出,恐怖主義并不起源于“9·11事件,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就已出現。“9·11”事件的標志性意義在于,它是一起組織針對國家的“不對稱”襲擊事件,它將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中,傳統大國對非傳統行為體、非傳統安全威脅的無奈暴露無遺。

    9·11之后,美國經歷了反恐的十年。專家普遍認為,美國的反恐行動“治標不治本”。從技術層面看,美國有效打散了恐怖主義勢力,阻止了美國本土在“9·11”后再遭重大襲擊。然而從根本上說,其反恐并不成功,國際恐怖主義的多元化威脅仍然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持續猖獗的恐怖主義與美國的反恐政策恰恰構成一對相互塑造的共生矛盾。以反恐之名,美國在海外開動戰爭機器,而這些打擊行為又在全世界“培植”出一批批新生反對力量,他們是一個落后、受壓迫的“絕望”群體,在炮火之下難免轉向無政府主義,并最終走上恐怖主義道路。

    有一種觀點認為,以“9·11為標志,世界迎來了大國權力開始相對衰落的世紀。對此,專家認為,10年里,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兩場“無底洞”式的戰爭讓美國元氣大傷,美國的軟硬實力相對衰落是不爭的事實,但反恐戰爭只是原因之一。至于“9·11事件為發展中國家創造“十年機遇期”一說,專家認為,這一說法并不全面。10年里,新興國家綜合實力相對上升,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其原因亦多種多樣,經濟全球化加快等因素不容忽視,不能純粹歸因于“9·11”。

    隨著全球反恐形勢的起起伏伏,國際恐怖主義也在不斷調整步伐。專家認為,從整體態勢上看,10年里,國際恐怖主義已在全球形成了較為嚴密的恐怖網絡,不間斷地發起烈度不等的恐怖浪潮。從恐怖主義的具體發展趨勢上看,主要呈現四個特點:意識形態化——用諸如“圣戰”理論等極端思想招募和武裝被邊緣化的群體;本土化——本土恐怖分子成為策劃、實施恐怖襲擊的主力;年輕化——吸納年輕又有“圣戰”經驗的成員充實領導核心,并重點發展年輕人;高科技化——越來越多地以生物、化學、網絡以及核等高科技作為攻擊手段。

    余建華、葉青、朱志華、李曉敏、孫德剛、王偉華、趙國軍、章節根、王震、汪舒明、戴軼塵、金應忠參加了本次座談會,潘光主持會議。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