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
內容提要:國際社會很早就開始了解中國,但是早期受交通、通信工具的制約,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是片面的,因而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中國觀”。當今,對中國的認知不再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但主觀因素卻成為認知中國的制約因素,特別是意識形態的偏見、安全利益認知等,使得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以及與中國存在著重要利益關系的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認知存在著制度化偏見,它們總是把中國視為“他者”。即便中國已經進入當今國際體系并在國際體系轉型和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西方也仍對中國深表懷疑。可見,西方中國觀的真正意義不是認識或再現中國的現實,而是根據各自的視角來“建構”一個中國,從而形成“鏡像中國”。